北京活鱼下架 舆论背后的信任危机

近日,北京多个超市活鱼下架的消息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地区许多消费者表示跟自己的观察一致,然而却搞不清下架原因。一时传言纷起,有的“小道消息”甚至称水体污染导致淡水鱼污染。
近日,北京多个超市活鱼下架的消息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地区许多消费者表示跟自己的观察一致,然而却搞不清下架原因。一时传言纷起,有的“小道消息”甚至称水体污染导致淡水鱼污染。11月23日晚间,北京市食药监局辟谣称,水体污染的网络传闻不可信,部分超市活鱼下架属企业自主行为,北京从未统一下达停止销售淡水活鱼的通知。而且北京的水产品抽检合格率高达九成。
北京超市活鱼下架尽管官方已辟谣 但民众依旧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一条活鱼的售卖风波,引来了几轮辟谣,从开始的辟“水污染”谣,到后来的辟“泄密”谣,所指向的问题焦点发生转移,但又彼此关联,于公众而言,最关心的依然是:超市里的活鱼,究竟能不能吃、安不安全?
有一则报道对此给出了某种“解释”,财新从国家食药监总局权威人士处获悉,这与国家食药监局水产品专项检查消息泄露,导致经营者逃避检查有关。11月17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出十个城市水产品专项检查通知。此后食品监管二司准备到北京市场抽检,消息透露出去,造成市场上所有水产品“退市”。
这则消息是否为真,还是需要权威部门确认,大家没有必要捕风捉影,杯弓蛇影。
但是,这个现象值得认真对待,一两句传言,几个超市对于活鱼下架,就引发了一场舆论事件。事件至少说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焦虑,监管部门应该以最强的监管回应这种关切。消费者最怕的是“活鱼下架”只是为了应付检查,那么足以表明平时的“活鱼”是有问题的。
而食品安全无小事,正因为公众在这方面心理比较敏感。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对舆论保持密切的关注,回应越及时、越有针对性,越能在谣言壮大之前将其扑灭。
北京活鱼下架存经营者集体“避风头”之嫌 显示监管不力
当然,不管辟谣的对象出现什么变化,从始至终,北京市食药监局对市场上水产品的质量都在做背书,“2016年至今,全市共抽检水产品1034个,合格率达96.62%;2015年至今,全市共抽检水产品2661个,总体合格率95.94%”,时间、空间全覆盖,看起来万无一失。但令人感到困惑的,却是在水产合格率超过95%的可喜数据之外,诸多超市在某次抽检前集体“回避”。更进一步的担忧则是,官方抽检的高合格率好成绩,是否也与“心虚”企业提前避检的努力分不开?
抽检程序的特质,在于它的随机和不被干预,如果在抽检到来之前,有问题(或者自认为可能有问题)的被检验对象一旦提前得到消息,选择集体避检,因此得到的抽检结果哪怕数据再漂亮,也成了源头被污染的结果,其参考性、可信度难免大打折扣。北京此次的活鱼下架风波,呈现出时间与逻辑上的诸多可疑之处,非常值得追问与思考。11月17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出12个城市水产品专项检查通知,其中内容之一是抽样检验兽药残留,通知昭然于网站,貌似已经不再需要“泄密”便已经尽人皆知,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具体城市更精准的抽检时间,或许还有“泄密”的空间。但对相关产业、市场履行监管职能、开展专项检查,要不要提前发通知?一次事先张扬的监管、抽检行为,如何确保不出现被检查对象提前准备的情况?当抽检变得可以被“预警”,抽检结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
鱼当然可以下架,商家选择不卖是市场行为,但如果只是抽检时不卖,那可能就存在问题。此次活鱼集体下架的范围很广,这是否反倒成为一条线索,可以倒逼出食药监部门对涉嫌“避检”超市门店做更严苛的日常监管?
北京活鱼下架 还需给民众一个安心交代
活鱼下架事件,首先应该由食药部门查明抽检信息有没有存在泄漏问题。目前,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所有抽检工作都是依据监督抽检有关规范流程开展的,不存在保密或泄密问题。但是,传言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应该调查明白,不应该听之任之。倘若真存避检之嫌,把类似突击检查、抽检之类的监管履职行为表面化,提前下通知、做准备,那么真实的情况因此被掩盖——— 如果是食品安全,则陷公众安危于不可知;如果是环保督查,则令污染排放于地下。明规则与潜规则并行,会让信任危机更加深重,政府职责部门的日常履职面临有效性与公信力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是经营者集体“避风头”,说明他们对鱼的质量也没底。这无疑会加深消费者的不信任心理。这就要求监管者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的监管,解开消费者心中的疙瘩。
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事件,以负责任的调查,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不要让人们在不明真相的猜测中继续焦虑、恐慌甚至“谈鱼色变”。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北京活鱼下架
- 舆论
- 信任危机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