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食品安全 > 植物性食物中毒

四季豆(豆角)中毒

豆角含有红细胞凝集素,它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被全部破坏掉。如果做豆角时烹调方法不当、加热不透,就会引起食物中毒。豆角中毒多在食用豆角后半小时到5小时内发病。症状包括胃不舒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还有的人有头晕、出汗和发热的症状。

毒蘑菇中毒

有毒的蘑菇在我国有100余种,其中常见的、可以致人死亡的就有10余种之多。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的蘑菇都生长在树林、草地等地方,辨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误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每年夏秋阴雨时节,使蘑菇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毒蘑菇中毒的多发时节。 毒蘑菇中毒可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多脏器损伤型四型。

黄花菜中毒

夏季人们普遍喜食凉拌鲜黄花菜,但常因烹调不当而致急性中毒。吃鲜黄花菜中毒大多数发生在六七月份黄花菜成熟季节。 鲜黄花菜中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化学成分。这种成分本身并无毒性,但是当它进入人体被氧化后,会迅速生成二秋水仙碱,这是一种剧毒物质。成年人如果一次食入0.1~0.2毫克秋水仙碱(相当于鲜黄花50~100克),即可引起中毒;

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植物种子,因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的中毒。季节性、地区性比较明显。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多种多样,毒性强弱差别较大,临床表现各异,救治方法不同,预后也不一。植物性食物中毒多散在发生,多数没有特效疗法。

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

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

1、黄花菜(金针菜、萱菜)食物中毒

中毒原因:进食新鲜黄花菜,新鲜的黄花菜中有毒素。

主要症状:开始多感咽喉及胃部不适,有烧灼感,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频繁剧烈,多呈水样便或血性便。此外,还可伴头晕、头痛、发冷、乏力、甚至麻木、抽搐等神经症状。可抑制呼吸死亡。

2、野菜和树叶中毒

中毒原因:进食野菜和树叶,有的野菜和树叶中要毒素。

中毒症状: 皮肤裸露部位如颜面、颈、手背、脚背、直至前臂、小腿等处出现刺痒、麻木、潮红、灼痛等,并逐渐肿胀,有时颜面浮肿、眼睑肿胀,所有症状经日晒后加重。严重者还有皮下出血、小水疱或血疱,可破溃发生局部坏死,胃肠症状少见,一般无全身症状,继发感染时则可有淋巴结肿痛,口唇肿胀时可有流口水,所有症状在停止日光照射后1-4d内逐渐消退,严重者可持续一周以上。

中毒初期食物刚刚进人胃部,胃部对食物一面进行消化,一面将食糜排入肠道吸收,这时有毒食物刚刚被吸收"中毒症状刚刚表现出来,大部分有毒元素尚停留在胃内,这时进行救治应以催吐为主要手段。通过人工办法引起中毒者呕吐,将中毒食物吐出来,达到清除毒素的目的。

方法是用手指、羽毛、筷子等物伸入中毒者口腔,刺激咽喉部位,引起中毒者恶心而呕吐。此方法可反复进行。直到将胃内食物吐尽为止。在进行催吐时,还应根据食入有毒食品的种类采取辅助措施,如水产品中毒可在催吐之前让中毒者喝几杯盐水或苏打水,以利解毒和呕吐;如食用蘑菇中毒,可在催吐前多喝白开水或盐水;如野菜、马铃薯中毒,可喝茶水、醋水后催吐。

中毒后期即食物经胃消化后全部进入肠道,毒素己被肠道吸收较多,中毒症状较重了。这时作为自救或他人救助手段应以导泄为主。即采用必要措施,加速肠内残留食糜及粪便的排泄减少吸收,排出毒素,减轻中毒。常用的导泄手段是服用硫酸镁制剂,可以较快地造成腹泄。但一般家庭不大可能备有此制剂,还是去医院由医生处置为好。

生果仁类:苦桃仁、枇杷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仁等。所含毒素:苦杏仁甙(食用后会在胃内生成极毒的氢氰酸)。

中毒症状:食用生果仁后大多在1~2小时内出现口中苦涩、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为水样便)等症状,可伴有头痛、眩晕、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全身无力,有的甚至可在几分钟内死亡。

预防措施:切勿食用生果仁。

野蘑菇所含毒素:蕈毒素。

中毒症状:误食毒蘑菇后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表现为恶心、呕吐、流口水、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出虚汗等,肝肾损害最多见,严重者可出现肝坏死、肝昏迷、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由于蕈毒素不能通过烹调、加工破坏,许多毒素还没有确定而无法检测,再加上有毒和无毒蘑菇不易辨别,所以目前惟一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除了不要采摘野蘑菇,对于市场上卖的野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自己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不要轻易食用。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