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流言不止 它安全吗?

草莓是很多市民非常喜欢的水果,眼下,正是草莓上市的季节,酸酸甜甜的口味惹人爱,不过在销售火爆的同时,关于草莓农药残留超标、含有激素的消息也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这不但让爱吃草莓的人闹心,更让数以十万计的草莓种植户闹心。草莓到底能放心吃吗?
2015年4月,有媒体报道了对北京市随机购买的8份草莓样品的检测结果:全部样品都检出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前者检出值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后者我国不允许使用于草莓种植中,如果参照欧盟标准,残留量最高超标7倍多。这样的结果让市民倒吸一口凉气,残留这么多还能吃吗?草莓致癌的说法也随之而来,引发各界关注,那么草莓是否真的不安全呢?
草莓有毒?草莓无毒?
对消费者来说,“乙草胺从哪来的”或许并不重要,或者有的消费者对什么是“乙草胺”并不了解,他们更关心的是,草莓究竟能不能放心吃。“草莓农残超标致癌”的新闻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表示全国绝大多数数草莓农药残留是安全的。
尽管这样大多数民众表示不放心。倘若参照不同的标准,便会有不同的答案。于是乎,这俨然成为一个见仁见智、各说各话的“谜题”。需要追问的是,事关食品安全的一些标准,为何每每表现出“大尺度”?我国对乙草胺规定更严,只允许在糙米、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籽中使用,残留量限定也更低。我国和美国对乙草胺的使用范围规定都不包括草莓。如果真用了,属违法行为,应严厉打击。要知道,这绝不只是因为职能部门后知后觉,对某些农药的药理属性缺乏认知与警惕;而是由于,在多元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国标”或宽或严早已超越了科学判断的立场,而变成各方势力施加影响之后的妥协产物。
农药使用超标是真的吗?
现代化种植手段使草莓的产量、品相都有了提高,也不再受限于季节。但是,农药及各种农用添加剂也给草莓带来了一些健康隐患。但是据调查显示,很多果农会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使用农药,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使用违禁农药并透露违禁农药价低效果好,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出现,造成食品安全隐患,长期食用可致癌。
而因农药使用不当而引发的案例也在不断发生,很显然,要防止农药滥用,就亟需将农产品安全纳入到强有力的法治监管中,以法治之力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而《食品安全法》被表决通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法治期待终于落地。该法首次明确规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很显然,这一法治禁令为剧毒、高毒农药的使用拧紧了阀门,回应了公众关于食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安全的强烈期待。
消除消费者安全恐慌 需严格加强监管
草莓农药残留问题引发消费者对果蔬等一系列的消费恐慌,那么,在可见的未来,果蔬的安全指数,会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而稳步提升吗?这并不乐观。随着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大行其道,众多有较高支付力的人群,率先选择接受高价换取更可靠的果蔬。这种趋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消费者的整体意志。另外,以“国标”体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本就无法做到全面覆盖。这导致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农业生产会一如既往地滥用农药。
确保果蔬安全,离不开一套严格的标准,以及确保标准得以落实的监管架构。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同样重要的是,要在现代科学与耕种传统之间,找到一条渗透和贯通的可行路径。只有当种植户被引导、指导着,放弃“滥用农药”的生产习惯,他们才会试着改变。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一套能将公共治理意愿,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成熟方法论。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草莓
- 毒草莓
- 草莓农药残留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