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抗生素残留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们对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2014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抗生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指出,造成血液感染(败血症)、腹泻、肺炎、尿道感染和淋病等常见严重疾病的7种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正在日益增加。例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对付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它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感染者已无疗效。作为淋病最后治疗手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斯洛文尼亚、瑞典和英国等已经无疗效,但是,世界各地每天有不少人感染淋病。
抗生素残留于环境中,会在土壤、水和沉积物中重新分配,对植物、土壤微生物体系和表层水体等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并且通过生物界的食物链,最终对人体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法规限制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欧盟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暂停将几种主要的抗生素加入动物饲料,至今欧盟已基本实现动物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局(FDA)计划从2014年起,用3年时间禁止在牲畜饲料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目前我国尚无任何法律或法规限制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认清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有助于推广抗生素合理用药,推动开发针对食物链中残留抗生素的检测试剂盒,使抗生素这一伟大发明能够长期服务于人类健康。
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对保持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后,会使敏感菌群被杀灭或抑制,而耐药菌群却大量繁殖,从而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造成菌群失调,这就可能会导致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严重时还可造成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引起过敏和变态反应
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可破坏机体造血功能,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关节肿痛,重者导致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动物体内的耐药性菌株的耐药性也可能转移到人体细菌中,从而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
小编认为,抗生素残留的化学性危害主要是污染环境:当动物用药后,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出。残留的药物在环境中仍具有活性,会对土壤微生物及昆虫等造成污染。
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被排泄到环境中仍能稳定存在很长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链霉素、土霉素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螺旋霉素低浓度降解很快,但浓度高时需6 个月才能降解完;杆菌肽锌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降解需3~4个月,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据报道,动物养殖场污水处理池中红霉素、复红霉素、磺胺甲唑质量浓度可达69g/L,这些药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食品药残有关。雌激素、硝基呋喃类、砷制剂等都已证明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当人们长期食用含有“三致”作用的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