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
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发生:
1.黄疸
有时可为败血症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其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肺脓肿、骨髓炎、肾盂肾炎及蜂窝组织炎等。这些并发症都是重症,其一是病死率高,其二是后遗症多。化脓性脑膜炎的后遗症自不必说,骨髓炎造成肢残,肾盂肾炎亦可成为终生疾患。患早产儿败血症后,可能变成了一个残疾儿,所以必须重视早产儿感染问题。
早产儿败血症还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早产儿败血症如果不能及时、彻底地治疗,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及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均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因此,当小儿有皮肤脓疱疹、脐部发红化脓或臀部皮疹、破溃应到医院诊治。如果小儿吃奶减少、嗜睡、哭闹不安、黄疸加重,出现腹胀、腹泻等应住院彻底地抗感染治疗,有效制止病情发展。
预防早产儿败血症刻不容缓。孕妇莹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早产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早产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做好宝宝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早产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能治好早产儿败血症的方法?
(1)部分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分为原发性和迁徙性,但是无论是原发性或迁徙性的病灶,均应在较为符合自己实际病情的情况下去治疗和处理,、充足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部分写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医治。
(2)通常和对症医治:败血症患者除了要接受医院的正规疗法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还需要做好自己的秀洗个澡,保证自己正常的休息时间,败血症患者还需要加强营养的摄取,补充适量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
(3)病原医治:抗菌药物是败血症患者必须要服用的一种药物,一抗菌药物对于败血症的治疗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留意前期、充足并以杀菌剂为主;通常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初次剂量宜偏大,留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阶段不宜过短,通常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早产儿败血症是什么
早产儿败血症是出现在早产儿身上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会侵入早产儿的血液中,并且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早产儿全身性炎症的发生。早产儿败血症之所以棘手还因为它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且进展十分迅速,病情往往会快速恶化。
早产儿败血症与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很大联系,早产儿免疫功能较差,因而极易发生感染,全身的感染令病情十分险恶。
早产儿败血症有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早发型是在早产儿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死亡率较高,而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症状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死亡率较早发型要低一些。早产儿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具体症状可能有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等,或者面色苍白、神情萎靡、反应低下等等,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败血症造成的。
1、抗生素治疗
早产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早产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