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2名素不相识白血病患儿,湖南两人同捐造血干细胞
“等会就看这家伙了!”9月5日上午8时43分,33岁的捐献者周文宣在朋友圈上传了一张造血干细胞分离机的照片,颇带豪情地写下这句话。
经过约4个小时的采集,周文宣和另一位志愿者张燕,同时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我省第356例、355例捐献者。据悉,昨天下午,这两批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分别送往上海和广州,挽救2岁和7岁的2名血液病患儿的生命。
准爸爸捐献做榜样:“等宝宝长大懂事 就放录像给他看”
今年33岁的周文宣是中信银行的一名对公客户经理。2006年大学毕业前,周文宣和同学参与了一次义务献血,并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6月2日,他正在为手头一笔棘手的业务忙得昏天黑地的时候,突然接到一通意外来电。
“当时对方说要捐骨髓,我还以为是‘撮把子’。”长沙伢子周文宣讪讪地向记者说道,后面工作人员又给他打了一次电话,他才确定这是真的。
成功几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的事情,真的发生在了自己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小朋友身上,他非常欣喜,于是坚定地在电话中答应了工作人员:“我愿意配合你们下一步的工作!”
“人要救,工作也不能耽误!”
今年上半年,周文宣手上接了好几个特别复杂棘手的项目,忙碌的工作让他几乎天天加班,甚至周末都要写报告、跑客户而不能休息。
既然答应了愿意配合干细胞捐献的后续工作,但又不能耽误手头的工作,他就将接下来的高分辨检验的血液采集、体检等程序放在了周末,把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沟通谈话放在了晚上。
经过几轮的抽血和体检,他和那名白血病小朋友的配型100%吻合。
“别人的生命系在我的手上,就有一份责任。况且对方还是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我也马上要做爸爸了,我要对生命负责,我一定说到做到!”周文宣告诉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妻子的预产期是今年10月15日,家里人担心的是,既然都要做爸爸了,身体可千万容不得一点闪失。
一边是家人的担心,一边是生命的期盼,周文宣犯了难,便索性带着父亲和妻子去了捐献现场。通过其他捐献者的现身说法,周文宣的家人改变了态度。
9月1日打动员剂以来,周文宣也开始通过微信“直播”,拍了照、写了文字发到朋友圈里。“我发现大家对捐献还有很多误解,甚至还有人问我抽骨髓是不是很疼。”周文宣说,他发朋友圈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向身边的朋友普及捐献知识,影响更多的人。
“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白血病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周文宣说,作为一名准爸爸,他希望这次捐献的经历能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做出榜样,“我老婆今天录了像,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我就放给他看,告诉他要善良、要勇敢。”
母女买礼物赠受助者
“现在她不会用钢笔,但她会长大的!”
另一位捐献者张燕是旺旺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后勤专员。
2016年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身为妈妈的张燕却没能陪着女儿到校注册,只为另一个孩子在明年的这个时候也可以迈进学校的大门。
9月5日上午,张燕和周文宣在同一间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完成了捐献。为这一天,她已足足准备了两年。
2014年8月,张燕便接到捐献的电话,在配型成功后,却因受助者的病情不稳定,捐献的事情一直被搁浅。
“两年前我就告诉我丈夫,要为一个孩子捐骨髓,他当即表示赞同。”张燕告诉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尽管丈夫嘴上没说什么,但她知道丈夫一直都非常担心。
“那段日子,我家电脑网页的搜索记录全和捐献有关。”张燕说,丈夫章剑背着她偷偷地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这些她都看在眼里。这些日子以来,丈夫主动揽下家务活儿,每天都坚持陪她锻炼,还陪着她一起做父母的思想工作。
“他说他也想成为骨髓库的志愿者。”张燕说,丈夫的理解让她动容,而女儿的天真善良,更给了她很强的动力。
“得知妈妈可以救助别的小朋友,她很开心。”张燕介绍,女儿妙妙今年11岁,为了这次捐助,她还特意为受助的小朋友挑选了一支钢笔作为礼物。
“我告诉她对方才7岁,根本不会使用钢笔。”
但妙妙的回答却让妈妈张燕惊诧又感动。
“但她会长大的!”
“她会长大的。”在张燕看来,这是对受助小朋友最好的祝福。“作为母亲,我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张燕说,患儿父母对生命的坚持、尊重,也值得她学习、坚守。
(注:遵从造血干细胞捐献“双盲”原则,捐献者及其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想了解更多人身安全事件请关注佰佰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