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在老年人群体当中是极为普遍常见的,同时也是比较致命的疾病之一。
2016年2月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你会好起来的,我期待着你回来。乖点哦!听医生们的话,我每天都在你身边。老婆:坚持住!”这是第40封书信,是年逾八旬的徐老伯写给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妻子的“情书”。每天下午的探视时间里,老先生隔窗念信,身上插满管子的阿婆有时点点头,有时用眼睛朝窗外笑笑。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医院躺了56天的阿婆终于痊愈了。2月3日,陪伴这对伉俪一路走来的中山医院急诊科医生邓至给记者讲述了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84岁的杨阿婆2015年底在家突发心脏病,丈夫徐老伯立刻按照社区教的心肺复苏的方法,给老伴儿进行心脏按压。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他整整坚持不停地按压了15分钟,生生把爱人救醒过来。入住中山医院急诊后,阿婆的病情一直反复。在重症病房的40天里,前后经受大小抢救近20次。邓至回忆说,阿婆心衰、室颤发作有时是中午,有时是深夜,好在每一次监护室的医护人员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竭尽全力及时抢救。虽然一次次经历气管切开、穿刺、气切封管、胸外按压,但老太太每次都幸运地转危为安。
支撑着杨阿婆走出死亡阴影的,有邓至等一大批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照料,也有徐老伯的那份“手写的温柔”。
监护室护士回忆道,重症监护室里家属不能进入,只能在每天下午固定时间隔窗探视。也许是担心老伴一个人在那里会害怕、坚持不下去,从进监护室的第三天起,徐老伯就开始给老伴儿写“情书”,每天一封,一天都没有落下。刚开始,老太太气管插着管,身体不能动。老伯就靠着隔离窗念信,本来阿婆状态很差几乎没啥反应,可是听着信竟然就会点头了,有时还朝念信声音的方向笑笑。
“昨天那位女医生对你念着我写的短信,露出了天使般的微笑,我看着,信念倍增,一定会好起来的!”“昨天炖的蛋好吃吗?今天还是虾仁蛋羹,橙汁味道不错吧。”“其实老公在身边……只要你一天天变好起来就行了……”“今天可能要抽胸腔积液,老婆,又要辛苦了,但有利于保护心脏,坚持住!”邓医生说,工作这么多年,这么重情重义的病人家属还真不多见。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很多时候,他们的生命就悬于一线。线的这头是病魔,另一头是医护、家庭的同心救护。渐渐的,阿婆清醒了过来,虽然仍然打着呼吸机,但是已经可以自己看老伴儿写的“情书”。每当医护人员路过她的病床,她会和蔼地冲他们微笑。照陪护阿姨的话说,看到医生护士,她就会安静下来,不再吵闹。在监护室期间,她还度过了自己85岁的生日。45天后,她从重症病房转到了急诊普通病房。徐老伯说,到2016年,他们结婚正好45周年。
转到急诊普通病房后,徐老伯终于可以整天陪在爱人身边了。杨阿婆偶尔还要用间断呼吸机,但只要徐老伯在身边陪着,她总是高高兴兴的。有次邓医生问她,“您先生今年多大了?”她想了想说,“他今年四五十岁。”医生一惊:“那您多少岁了?”“我也就是四十几岁。”阿婆回答道。徐老伯就站在一边温柔地笑,轻轻提醒她说:“你今年八十四了。”阿婆像个小孩子一样,马上承认错误:“对,我今年八十四了。对不起哦,我说错了。”医生说,急性心梗、心肺复苏抢救后,杨阿婆的大脑机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希望慢慢能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经过大小抢救20次、住院56天后,老太太终于在春节前顺利出院了。这对恩爱伉俪已经携手共同相伴近半个世纪,幸运的是这次他们仍然没有分开。
佰佰说:
1
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进行现场救护,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首先令其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继之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
应立即对病人的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头部位。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拳击要有力,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按摩时用力要均匀,以一手掌平放病人胸骨下段胸壁上,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上下起伏垂直按压.
3
在对猝死者进行急救时,人工呼吸应和心脏按摩同时进行。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使其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用一手将患者颈部托直,使头最仰,打通气道,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
注意事项:
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在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以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