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为了印证“不是熔断惹的祸”这一说法,昨天,指数熔断制度暂停的第二个交易日,A股再次暴跌至“熔断阈值”,两市再现千股跌停。
自1月4日开盘至今,六个交易日内,A股三天上演千股跌停,开局之惨淡史上罕见。
黑色星期一 1317只个股跌停
昨天早盘,沪深两市双双跳空低开,沪指报3131.85点,跌幅1.71%,深成指报10656.9点,跌幅2.13%。开盘后低位震荡,盘中航空板块发力,沪指跌幅一度收窄至0.67%,但无力翻红。临近午盘,沪指加速下挫,跌逾百点。午后延续低位震荡走势,14时15分之后,沪指再次跳水,跌幅不断扩大,报收于3016.70点,下跌169.71点,跌幅5.33%,3000点岌岌可危。深成指报收于10212.46点,下跌676.45点,跌幅6.21%;创业板指报2106.36点,跌幅达到6.34%。两市成交合计6642.1亿元。
盘面上,题材股、权重股悉数杀跌,行业板块尽墨。公交、国防军工、仪器仪表、光学光电子等板块跌幅居前,机场航运、银行、煤炭开采、养殖业等板块跌幅稍小。截至收盘,山煤国际、井神股份、中新科技、中铁二局等28只非ST个股涨停,跌停股达到1317只,2400余个股告跌。
史上最惨开局 沪指6天下跌14.7%
昨天是2016年的第6个交易日,沪指自1月4日当天开盘的3536.59点一路暴跌至昨天的收盘点位3016.70点,跌幅14.7%,创业板更是自2706.28点暴挫至2106.36点,跌幅高达22.1%。6个交易日,A股三天上演千股跌停,场面之惊悚,史上罕见。
1月4日,新年第一个交易日,A股指数熔断机制正式实施,两市开盘后连番跳水,下午沪深300指数接连熔断,股市提前85分钟收盘。
1月7日,新年第四个交易日,两市低开后不足15分钟,沪深300跌幅超过5%触发熔断,暂停交易15分钟。重开后,9点59分,沪深300跌幅超7%,再次触发熔断,停止交易,全天交易时间不足30分钟。四天四次熔断,书写A股历史。
面对暴跌,证监会1月7日早间紧急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规定自1月9日起,持股5%以上大股东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减持,但是减持数量不能超过上市公司总股份的1%,同时要提前15日发布预减持公告;当天晚上,饱受争议的A股熔断制度被紧急叫停。三大交易所联合发文,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A股指数熔断制度。1月4日上线,1月7日晚间被叫停,A股熔断机制仅仅维持四天。这项夭折的新政为中国股市创造了两个纪录:最短的交易时间和最短的制度实施时间。
1月8日,A股终于喘定止跌,沪指盘中反复,收报3186.41点,上涨1.97%。但由于1月4日和7日两个交易日暴跌,致使当周跌幅达到9.97%,创下20余年来沪指新年首周的最大跌幅。以小盘股为主的中小板以及创业板跌势尤为惨烈。一周之内创业板下跌17.14%,创下单周跌幅历史纪录,中小板则下跌14.22%。
三大因素施压 3000点遭考验
1月7日以来,监管政策利好密集出台。当天管理层紧急推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新规,晚间叫停熔断制度。1月8日证监会周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着意澄清注册制改革仍在有序进行,3月1日并非执行日。政策利好频出,监管层护盘意图明显。奈何市场并不领情,昨天,在注册制缓慢推行、大股东减持受限和熔断机制暂停的情况下,A股又一次杀跌至“熔断阈值”。
对于市场再度暴跌,天信投资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上周连续触及两次熔断交易,市场积贫积弱,难以短期内出现好转,若无及时救治,甚至会出现恶化的迹象。其次,场内资金出现加速离场的趋势。两融数据显示,截至前一个交易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为10991.07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1226.19亿元减少235.12 亿元。两融余额的持续下降,暗示着市场上活跃的交易分子区域减少。第三,资本流出。近期随着人民币汇率连续下跌,造成国内资本兑换美元资产的趋势增加。天信投资认为,随着三大因素的不断发酵,市场的跌幅已逼近重要的整数关口,短期内主要是观察在3000点附近能否形成较为积极的支撑。从市场弱势的格局来看,3000点整数关口或存在快速跌破的可能性,短期建议投资者不要急于加仓,仍以观望为主。
广州万隆认为,在空头跌势未尽、个股持续跌停下,对业绩暗淡、筹码松动、趋势毁坏与主力出逃类个股,投资者不应留有幻想,须立即斩仓出局。不过,持续暴跌后两市超跌反弹也将一触即发,因此对于部分超跌、主力护盘类品种,在暴跌后不应再盲目错杀。
安全网链接:中国股市的历次牛市和熊市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96.05~1429)(一年半后,+1380%)
第一次熊市: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1429~386)(半年时间,-73%)
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386~1558)(三个月后,+303%)
第二次熊市: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1558~325)(17个月,-79%)
第三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325~1052)(一个半月,+223%)
第三次熊市:1994年9月13日~1995年5月17日(1052~577点)(八个月,-45%)
第四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582~926)(三天,+59%)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926~512)(八个月,-45%)
第五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512~1510)(17个月,+194%)
第五次熊市: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1510~1025)(两年,-33%)
第六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1047~2245)(两年多,+114%)
第六次熊市: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2245~998)(四年多,-55.5%)
第七次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998~6124)(两年半,+513%)
第七次熊市: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6124~1664)(一年,-73%)
第八次牛市:2008年10月28日~2009年8月4日(1664~3478)(九个多月,+109%)
第八次熊市:2009年8月4日~2012年12月4日(3478~1949)(三年多,-39%)
第九次牛市:2012年12月4日~2013年2月18日(1949~2444,+23.56%)
第九次熊市:2013年2月18日~2013年6月25日(2444~1849)(四个多月,-19%)
第十次牛市:2013年6月25日~2013年9月12日(1849~2270)(两个多月,+15%)
第十次熊市:2013年9月12日~2014年3月12日(2270~1974)(六个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