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过后,雾霾天气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各地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面对这样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天气,总体上说还是应对力度不够。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认为,控制PM2.5的污染和控制区域性的污染,亟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的区域合作机制,需要法规、管理机制以及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及保障。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一直对污染工业施行限制和外迁的政策。但同时,周边省份如内蒙古、山西、天津、河北等地,却是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密集的区域。
空气污染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决定了空气污染治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空气污染的威胁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在技术层面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专家说,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排放总量控制,同时大幅度增加环境质量目标的内容,有限度地把环境质量纳入区域考核范围,逐步解决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之间的挂钩问题。
另外,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白志鹏建议,我国应建立灰霾污染监控预警机制,一旦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规模、严重的灰霾污染,就要提前启动污染源削减行动,警示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