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男童吃棒棒糖昏迷 儿童食品亟需建立安全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食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但是,家长需要注意到,色彩鲜艳、形状奇特的各类儿童食品,却也暗藏着不少健康安全隐患。近日,株洲一个两岁的儿童,在吃了一颗棒棒糖后,出现昏迷呕吐症状,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儿童食品安全的关注。那么,儿童食品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又该如何解决?本安全网下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近日,两岁的儿童豆豆像往常一样吃他爱吃的零食,可谁想到,在吃了一个棒棒糖后,不仅脑袋乱晃,而且出现呕吐昏迷,到医院一检查,原来其棒棒糖里含有“摇头丸”成分。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如此普通的儿童食品里怎么会含有这样的成份,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一些毫无营养、添加剂含量过高却遍及很多街道角落小商店的五毛食品。如今儿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我们是该怪一些无证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太黑心,还是该怪相关食品监管部门严重失责,抑或是怪自己选购儿童食品时及粗心?面对层层儿童食品安全隐患,根本原因到底出在哪?所有人都必须反思一下。
2岁男童吃棒棒糖后昏迷 经检测含摇头丸成分
豆豆的父亲王先生说,3天前,2岁的豆豆在爷爷开的小卖部拿了一根棒棒糖吃,吃了后情绪不稳定,头脑摇晃,身体呕吐,甚至出现昏迷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家人将他送到了长沙检查。
随后他被送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第17病室泌尿二科,由于豆豆手脚不听使唤,情绪十分不稳定,医生将他两手两脚都固定在病床上,并注射镇定剂。
ICU的袁医生说,豆豆到医院后,主要表现是烦躁,很难安慰,头一直上下晃动。10月17日上午,医生怀疑棒棒糖包含一些药物成分,甚至含有一些有毒药物,对豆豆血液、尿液进行了化验,尿检发现含有摇头丸的成分苯丙胺,怀疑豆豆误食了摇头丸。
而之前有报道说一些新颖的摇头丸,外观五颜六色,看起来像糖果。
目前,豆豆的家人已经报警,警方也在追查豆豆吃的棒棒糖来历。
目前儿童食品所暗含的健康安全问题
问题一:食品中的添加剂未引起高度重视。“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国家规定标准的,很多上柜台的儿童食品也确实符合有关标准,但食之过量,会引起不少副作用。
问题二:分不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长往往分不清奶乳制品与乳酸菌类饮料,乳酸菌饮料适用于肠胃不太好的儿童,两者选择不当,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
问题三:便宜五毛食品危害多。很多小孩因为零花钱有限,再加上五毛食品确实“口味不错”,导致一些儿童经常以五毛食品为食,不吃正餐,影响身体健康。
问题四:过分偏食。儿童食物过敏者中大约30%是由偏食造成的。因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人体细胞发生中毒反应,长期偏食某种食物,会导致某些“毒性”成分在体内蓄积,当蓄积量达到或超过体内细胞的耐受量时,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问题五:吃大量巧克力、甜点和冷饮。甜食、冷饮中含有大量糖分,其出众的口感主要依赖于添加剂,而这类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低,会加剧营养不平衡的状况,引起儿童虚胖。
问题六:用乳饮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受广告影响,往往用“钙奶、果奶”之类的乳饮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给孩子增加营养。殊不知,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饮料根本无法代替牛奶和水果带给孩子的营养和健康。
问题七:用甜饮料解渴,餐前必喝饮料。甜饮料中含糖达10%以上,饮后具有饱腹感,妨碍儿童正餐时的食欲。若要解渴,最好饮用白开水,它不仅容易吸收,而且可以帮助身体排除废物,不增加肾脏的负担。
真正的儿童食品标准缺位
什么样的儿童食品是安全的?中消协表示,在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即使明确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
儿童食品的标准尚属空白,但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把关人。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崔冬冬认为,家长在为孩子选购食品时,不能仅仅依赖国家标准。毕竟,国家标准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各国都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是对生产经营企业和上市产品的最低要求。
在整个标准体系和框架里面,有儿童食品的横向标准:比如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横向标准。有一整套的纵向标准,即针对不同产品具体的标准:对乳品、婴幼儿配方奶粉、辅食都有相应的标准。第三个是对生产企业的卫生规范。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对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要通过GSSP的认证,对乳品的生产企业,要求必须符合良好生产规范。
虽然国家鼓励企业采用更严格的标准保证其生产出更严于国家标准的产品。但作为消费者的父母们,应该以防治为原则,用科学的知识来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借鉴:国外儿童食品安全制度
国外对儿童食品把关严
为确保儿童食品安全,发达国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在美国,如果生产和批发、销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当事人除被判监禁外,还将面临25万到100万美元的罚款。法国甚至把生产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罪行与贩毒、军火走私一并列为“危害安全罪”。此外,美国的食品检验机构有大批高度专业化的专家,他们的工作包括检查食品公司、收集并分析样品、监控进口产品、检查售前行为、从事消费者研究和进行消费者教育等。
新西兰 幼儿食品味精都不能加
新西兰食品安全局制定标准时,考虑非常细致,针对某些特殊人群的食品添加剂还有特殊的规定。例如,妇女在怀孕期间,政府推荐的糖分添加剂只有阿斯巴甜和蔗糖素二种,并指出糖精钠和甜蜜素不建议给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服用。新西兰食品安全局对怀孕妇女每天摄入的咖啡因也有要求,怀孕期间每天摄入超过300毫克的咖啡因会增加流产几率,因此,食品安全局特别规定,能量饮料中咖啡因限量在145—320毫克。新西兰还规定亚硝酸盐不可以出现在有机食品中,味精不得使用在婴幼儿食品中。
儿童食品标准须细化
儿童食品频频出现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儿童食品标准不够细化,进而给儿童食品在生产、流通、售卖等环节上带来监管困难,无具体的法规标准可依,使一些生产经营问题儿童食品的黑心商家能够一直“逍遥法外”。
目前中国在婴幼儿食品相关标准方面,主要建立了针对0~36个月的婴幼儿配方食品、辅食的食品安全标准。有学者研究显示,目前中国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安全标准与欧盟标准基本保持一致。对于婴儿(0~6个月)的配方食品要求,差异较小,大部分指标比较接近。但是对于较大婴幼儿(6~36个月)配方食品,与欧盟标准的差异明显,中国的指标要求宽松,但是欧盟却沿用了婴儿(0~6个月)配方食品的要求模式,对指标的上下限都作了具体规定。
对于儿童食品添加剂,目前的标准是成人标准安全量,其添加量没有考虑儿童身体的安全因素。在儿童食品的标签标示方面,我国的国家标准与法规也很少。目前只有果冻一个标准规定了产品标签要标示食用安全警示。事实上,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时候,是以60公斤成人为标准制定的,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排解能力差,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摄入添加剂,无疑给儿童健康带来了风险。
因此,要想儿童尽可能吃的安全,我国亟须完善儿童食品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指标应从成年人为标准的“一刀切”制定改为以婴幼儿、儿童和成年人分段为参考对象来制定。
据了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儿童食品进行了高标准的监管,例如2006年英国通过法案规定禁止在晚上9点前播出针对10岁以下儿童的垃圾食品广告;法国把生产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罪行列为“危害安全罪”;美国将生产批发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当事人处以监禁和25万到100万美元罚款。
如何解决儿童食品频繁出现的安全问题
尽快建立儿童食品安全体系
我国的儿童食品长期存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儿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食品中农药残留量过高;添加剂应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等。在这些不安全因素中,尤其以食品添加剂为重。因此,建立儿童食品安全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
辣条等五毛食品在中小学生的圈子里比较盛行,而且价格便宜,孩子的零花钱买包辣条没什么压力,可有报道指出,在国内,辣条一般都是小作坊生产的,卫生条件根本不符合规定,好几个牌子的辣条钠含量超标,由此可见,加强小作坊食品的生产管理监管非常有必要。
同时,在问题食品的流通售卖上,相关执法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争取在每一个环节把关,尽可能减少问题儿童食品走到儿童面前的机会。
媒体监督:提醒、弥补监管空白
媒体的介入也有助于企业自身提高自律性,也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效的舆论监督是一个社会进步开放的重要标志,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舆论监督。当然舆论监督不是媒体的全部,而是媒体一个很重要的责任,也是媒体体现社会责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儿童食品安全这一方面,媒体一贯高度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选购儿童食品要“四看”
针对儿童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消协部门发出消费提醒,选购儿童食品时要做到“四看”:
一是要看食品包装上有无“QS”标记。QS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检验,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二是要看食品包装上有无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于无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食品,以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模糊不清的食品,消费者尽量不要购买,以免购买到食品安全无保证的产品。
三是要看食品包装上标注的配料表,了解清楚产品的主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防止购买到不适合自身需要的食品。
四是要看食品包装袋是否完好无损,如果发现漏气,则不宜购买,因为漏气的包装袋内的食品,不能保证标注保质期的时效。
如果想了解更多儿童食品安全选购食用相关的食品安全常识,请继续关注本安全网的食品安全频道。
责任编辑:朱文鹏



- 关键词
- 儿童食品安全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