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黄萎病的病原是什么

2018-06-29 17:53:02 来源: 佰佰安全网 1936人阅读
导语:

黄萎病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大家知道黄萎病的病原是什么吗?跟着佰佰安全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黄萎病的病原是什么

黄萎病病害发病适温在25℃左右,气温达到22~28℃时易发病,在20℃以下的低温和30℃以上的高温下难以发病。因此,在山间地带的夏秋番茄栽培及平地的露地栽培发病较多,那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重点是抓住育苗期、开花结果前的防治工作,在开花结果期喷洒菜果壮蒂灵,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此类病常选用的药剂主要有恶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在药剂中加入新高脂膜,可提高药效,同时降低农药的蔬菜上的残留度。除药剂防治外,合理施肥也非常关键,尤其增施磷钾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黄萎病的病原是什么呢?

植物黄萎病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

除了番茄之外,还对侵染茄子、青椒、白瓜。甜瓜、草诗、秋葵、白菜、萝卜、蜂斗菜、土当归、刺老芽、黄豆、菊、蔷薇等,寄主十分广泛。该病菌对番茄的病原性有不同的系统,分为3个致病型,除了菌丝之外,还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菌核为菌丝的孢子分裂所生成的持久性器官,在病株上大量生成,并以菌核形态在土壤中越冬。这些菌核同病株残渣一同借助风雨传播,向周围扩散。另外,染病幼苗还可将病菌带到非发病地区。当幼苗移栽后,菌核即萌发芽管长出菌丝,由根的顶尖部位和伤口处侵染植株。侵入植株体内的病菌,主要在导管内繁殖,阻碍水分的上升并产生毒素,导致植物萎蔫。

以上是佰佰安全网小编介绍的黄萎病的病原是什么的内容,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黄萎病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以便更好的了解植物病害。


责任编辑:张小付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相关阅读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