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是什么

2018-09-23 17:11:49 来源: 佰佰安全网 2305人阅读
导语: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那么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是什么呢?让佰佰安全网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是什么

玉米纹枯病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那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大家知道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是什么吗?

Rhizoctonia 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担子菌门亡革菌属。此外(R.cerealis Vander Hoeven称禾谷丝核菌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其中CAG-10对玉米致病力强。(中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性不同。引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 solaniAG-1IA菌丝融合群。华北地区AG-1IA、AG-lIB、AG-3、AG-5四个菌丝融合群都能侵染玉米。

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AG-4、AG-1IA两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4对玉米幼苗致病力较强,成株期AG-1IA的致病力较强。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10um。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u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以上是佰佰安全网小编介绍的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是什么的内容,玉米发现这种病害要及时治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纹枯病的知识,那就继续关注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吧。


责任编辑:张小付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相关阅读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