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在没有抗病品种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对稻瘟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一定要选择稻瘟病防治效果较好,并没有产生抗药性的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并且采取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混配来防治稻瘟病,掌握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
化学防治应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斗艳、释放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1. 苗瘟。苗瘟可分为苗瘟和苗叶瘟两种。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在3叶期前发生,初期症状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而后迅速变成黄褐色,致使芽烂枯死。苗稍大后,病菌上可见到暗绿色斑点,不久变黄褐色而枯死。苗叶瘟,一般在3叶期以后发生,秧苗上发生的病斑,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2. 叶瘟。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以后,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常由于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暗绿色,发展很快,由微细点状迅速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中心灰白色,外缘呈水渍状,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症状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②慢性型:田间最为常见。典型病斑为梭形。病斑中心灰白色为崩溃部;稍外褐色为坏死部;最外层是黄色晕圈为中毒部。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粒瘟。以叶瘟和穗颈瘟发病率最高、危害最重。
1、氮肥施用过量
传统水稻种植主要施用农家肥,稻瘟病发生较轻,80年代初,由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化肥施用量如碳铵、尿素等较以前提高,部分地区引起稻瘟病大发生。
2、气象条件
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日雨量增多,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有利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叶瘟发生。在抽穗时,如果雨量大,气温降低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水稻抗病性降低,穗颈瘟发生严重。
3、地理环境
山箐、冷水田、海拔偏高的山区雾多露重、湿度高,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传播,导致稻瘟病的流行。
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拉线条栽,重施基肥,科学施用n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合理用水,以水调肥、促控结合,一般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提早节令,种植高产、抗病品种,用品种抗性控制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一、种植管理
大田防治方法:根据当地预报及时检查田间症状。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
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如
1.加收热比。其剂型为21.2%的可湿性粉剂。该产品由日本进口,是对稻瘟病有预防作用的“热必斯”与对稻瘟病有治疗作用的“加收米”的复配产品。它既能在稻株表面阻止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与侵入,又能渗透到水稻体内阻止稻瘟病菌丝的发育,因而对稻瘟病兼有预防与治疗双重作用,防病效果特别显著,防效一般都在95%以上,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首选药剂。它667平方米(1亩)用量为75~100克,使用时先将药剂用少量水调成糊状,然后兑水45公斤左右搅匀后喷雾。防治稻叶瘟,在水稻初发病时开始喷药,一般连喷两次,每次间隔5~7天;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与齐穗期各喷药一次即可。
2.施宝灵。其有效成分为“丙硫眯唑”,系贵州省道元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该菌剂为乳白色无臭的胶状悬浮剂,有10%与20%两种剂型,内含多种真菌与细菌抑制剂,喷洒作物表面后,能够迅速诱导作物本身对各种有害病菌产生抗性,且对大多数真菌性病害有直接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该菌剂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等防治效果均可达90%以上,还可兼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对人畜低毒,使用安全,属新一代杀菌剂。用它来防治水稻苗瘟、叶瘟,667平方米用量为15~30毫升;防治水稻穗颈瘟,667平方米用量为20~40毫升。使用时将药剂兑水45公斤,于晴天下午4~6时喷洒效果最佳。该菌剂可与大部分叶面肥混用,但不可与铜制剂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