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

庄稼的病害简单可分为细菌、真菌和病毒这三类,也许不能辨别到底是哪种病害,至少可以知道是哪一类,用药的时候就比较好参考了,治愈的成功率也比较高。接下来就和佰佰安全网了解一下有关植物病害的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植物病害概念

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

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病因也各不相同,造成的病害也形式多样。每一种植物可以发生多种病害,一种病原生物又能侵染几十种至几百种植物,引起不同症状的病害;同一种植物又可因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出现的症状有多种,因此植物病害的种类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分为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状表理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如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它的优点是既可知道发病的原因,又可知道病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的对策等。根据这一原则,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床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另一类是无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分为: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6由原生动物侵染引起的原生动物病害,如椰子心腐病。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②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③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①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或营养失调症。

②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③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④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或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哪些?

病状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变色

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

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

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

坏死

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

腐烂

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

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

萎蔫

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

畸形

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

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

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植物在病原物的侵害或不适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理机能失调、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植物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作物和林木的病害大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患病作物能引起人畜中毒。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往往因病害严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大肆开垦植被、盲目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

因此,植物病害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植物病害的危害性是人类深刻认识到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理策略,如何防治植物病害是非常必要的。

植物病害防治的原则

防治植物病害需要遵循一定的防治原则使得防治事半功倍。植物病害防治的原则是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着重于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因时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每项措施要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防治植物病害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这里仅就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概述如下。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规形式来控制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防治措施,是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体现形式是在调运种子、苗木、接穗、果品及其包装材料时,严格检查其中的危险性病虫种类。在原产地和口岸加强检疫,以防止这些病虫通过上述媒介传播到新区,有利于防止生物入侵和保护农业安全生产。植物检疫是一项既经济又可靠的防治病害措施,主要措施有禁止(限制)进境、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国外引种检疫、旅客携带物和邮寄检疫、紧急防治等。熏蒸、辐射和冷、热处理、药剂喷洒法是现在检疫处理中应用较多的主要处理方法。

抗病育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对许多难以运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抗病品种几乎成了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在我国,经过抗病育种而获得的抗病品种几乎已成为我国该类蔬菜的主栽品种。据王述彬(1998)报道,抗芜著花叶病毒兼抗其它一些病毒的大白菜品种,己成为我国白菜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得到全国大面积推广。相反一些植物因无理想的抗病品种,

病害时直接导致病害暴发流行,损失惨重。抗病品种可通过传统杂交、田间株选、基因工程等技术得到,可与常规育种互相结合进行。但是在推广抗病品种时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抗性丧失、抗病程度的界定、次要病害变主要病害、抗病品种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在选用抗病品种时要切合实际,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等因素,统筹兼顾,以利于植物病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又称为栽培防治, 是最基本的病害防治方法,是综合防治的基础,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符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通过采用农田常规作业管理的基本措施来防除病害,有目的地创造不利于病原物生长而有利于植物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调控病原物的数量和增强植物的抗病力。主要有无病繁殖材料的选用、合理修剪、合理肥水管理、清洁田园、调整耕作制度、拔除中心病株、适期采收和合理贮藏及其它农业措施。但是这些有效的防病措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受种植者的栽培技术水平等条件限制也较多,且单独使用有时收效较慢,效果不明显;一些控制病害的措施与农产品的高产优质相抵触,况且大田作物一般不止受一种病害侵染,某一措施可能防治某种病害,却也可能诱发或促使其他种类的病害发生:“合理”和“适期”的主观性强,对经验的依赖性大,对于“度”的掌握是关键,也是难点。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等化学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是控制植物病害的一种便利快捷的方法,主要形式是施用农药。化学防治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治疗植物、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和钝化病原物,即或杀灭病原物,或抑制病原物侵染和扩展,或治疗受侵染的组织,或增强植物抗病性。但是现实中人们在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时,一般强调彻底灭杀病原物,把重点放在解决己经为害的病害上,这是策略上的一种失误,它忽略了寄主种群、环境、 微生物种群和人为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作,而事实上要实现病害防治生态经济最高效益的目标,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因子。加上化学防治具有防治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和便于使用等优点,因此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栽培防治等方法,不求防患于未然,宁愿见病才治,大量依靠药剂防治。从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因而以有人过分地贬低化学防治,希望完全摒弃化学防治,提出以生物防治等来完全取代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主要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生物防治越来越深入人心。生物防治与其它防治方法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如“相容性”和“可持续性”,其相容性不仅表现在能与多种其它防治措施并用,更为重要的是能与环境高度相容,这种相容性直接促进其可持续性。但生物防治因其防治效果慢,加上如果单纯依靠生物防治,似乎也不能完全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不能满足使用者的短期目标,所以一直以来都无法进行广泛推广。而且生物防治同样也会带来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进行控制病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未能很好解决有害生物及其天敌的数量问题,有可能导致生态失衡,一些生物入侵的事例可算作是例证。 4 植物病害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利用抗病性来防治植物病害,是人类最早采用的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了“综合治理”的策略,但使得植物获得抗病性仍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农药己经成为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一种较为有效防治植物病害,虽然有人提出完全摒弃化学防治,用生物防治等来替代化学防治,但现实并非如此,生物防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生物农药尚不能取代化学农药的地位,未来70%一80%的农药市场仍将由创新化学农药控制推广。总而言之,防治植物病害应在提高其抗病性的前提下,研究其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了解植物病害进行分类,我们就可以确定其防治方法,有兴趣的可以来我们网站搜索其他相关知识以便于加深印象,更好的应用于生产中。


责任编辑: 陈淼琪

科普

科学知识改变你我生活普及安全畅享平安幸福

佰佰安全网原创出品公众号: bbanqw

二维码
推荐 0
收藏 0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