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可减少菌源。在油菜盛花前进行2至3次中耕培土,既可促进根系发育和防止倒伏,又可埋杀菌核,减轻病害。
2、多雨地区推行窄厢深沟栽培法,利于春季沥水防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开好排水沟,使明水能排,暗水能降,雨停田干。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有利于油菜深扎根,一般排水沟宽深各为20厘米。
3、选用抗、耐病品种。
4、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10%盐水选种,汰除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选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
5、每年9月选好苗床,培育矮壮苗,适时换茬移栽,做到合理密植,杂交油菜667m2栽植10000~12000株。
6、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盛花期及时摘除黄叶、老叶,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合理施肥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补施磷钾肥。使油菜苗期健壮,苔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
1、实行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可减少菌源。在油菜盛花前进行2至3次中耕培土,既可促进根系发育和防止倒伏,又可埋杀菌核,减轻病害。
2、多雨地区推行窄厢深沟栽培法,利于春季沥水防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开好排水沟,使明水能排,暗水能降,雨停田干。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有利于油菜深扎根,一般排水沟宽深各为20厘米。
3、选用抗、耐病品种。
4、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10%盐水选种,汰除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选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
5、每年9月选好苗床,培育矮壮苗,适时换茬移栽,做到合理密植,杂交油菜667m2栽植10000~12000株。
6、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盛花期及时摘除黄叶、老叶,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合理施肥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补施磷钾肥。使油菜苗期健壮,苔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
1、轮作倒茬,与葱蒜类实行轮作,无病土培育壮苗。施腐熟有机肥;从无病地或无病株上采种,播种前晒种,并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2、加强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增施磷钾肥,科学浇水,杜绝大水漫灌,造成畦内积水。并适时喷施新高脂膜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病菌借伤口侵入,同时在芹菜生长阶段喷施壮茎灵,可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浓。
3、药剂防治,如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并根据植保要求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针对性药剂防治,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莴笋菌核病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遇适宜条件,形成子襄盘,放射出子襄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田间侵染一般通过带病组织与健株接触,菌丝直接蔓延危害。菌核萌发适温15℃左右。子襄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0-35℃,适温5-10℃。菌丝0-30℃都能生长,适温20℃。菌核在PH值为1.68-10的环境中可以生长,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于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低于70%发病轻。因此,当田间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85%时,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感染此病后病株叶片凋萎,生长不良,呈青枯状萎焉,发病严重的植株常整株腐烂瘫倒。留种植株发病后期,剥开茎部,内壁可见有许多黑色菌核。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但若两病混发时,也会伴恶臭味。菌核病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发病部位软腐,并产生棉絮状菌丝体和鼠粪状菌核。
该病主要危害茎蔓和瓜条。茎蔓染病,主要在茎基部和茎节发病,初始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造成茎蔓软腐、萎缩,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病茎纵裂干枯,茎内髓部被破坏,病部以上的茎蔓和叶片萎蔫枯死,后期在茎内产生鼠粪状黑色菌核。瓜条染病,多从残花开始侵染,并向幼瓜扩展,初期呈水渍状病斑,常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病部产生鼠粪状黑色菌核。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病斑,扩大后成褐色近圆形大斑,产生白霉污斑,高湿条件下引起腐烂,产生鼠粪状黑色菌核。
1、农业防治:从无病株上采种;实行轮作;选用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种植黄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全田喷药,第一次用药后,间隔5~7天再喷第二次,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喷第三次。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或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1、农业防治:从无病株上采种;实行轮作;选用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种植黄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全田喷药,第一次用药后,间隔5~7天再喷第二次,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喷第三次。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或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当然了,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和越夏。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在华中地区,菌核萌发一年发生两次,第一次在2-4月间,第二次为11-12月。萌发时,产生具有柄的子囊盘,子囊盘初为乳白色小芽,随后逐渐展开呈盘状,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暗褐色。子囊盘表面为子实层,由子囊和杂生其间的侧丝组成。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顶端逸出,藉气流传播,先侵染衰老叶片和残留在花器上或落在叶片上的花瓣后,再进一步侵染健壮的叶片和茎。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
发病后期在菌丝部位形成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温度为0-30℃,20℃为最适。菌核没有休眠期,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湿,一年后即丧失其生活力,温度在5-20℃和较高的土壤湿度的状况下菌核即可萌发,其中以15t左右为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适温5-10℃,经48小时后,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本病在温度20℃左右和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条件下,病害严重,反之,湿度在70%以下,发病轻。早春和晚秋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