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1、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2、地球自转,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球自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会导致海洋的上升流迁移和减弱,从深海中带来的营养盐急剧减少,从而导致了藻类数量的减少。此外,也会导致CO2的减少从而影响了藻类数量。海洋鱼类大多对水温变化十分敏感——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温度升高, 对鱼类将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对鱼类繁殖和个体发育周期影响更大。

温度升高会使鱼类产卵时间提前,产卵数目不稳定、孵化率降低。温度升高会使某些鱼的体重和体长增加,但平均寿命缩短,这是由于鱼能量代谢加快、耗氧率增加的原因。

厄尔尼诺造成藻类的迁移或消失, 使鱼类不得不迁移以寻找食物。所以将严重影响渔民的捕捞作业。此外厄尔尼诺使海水盐度和含氧量发生变化,而海洋生物对海水含氧量和含盐量也都比较敏感。所以厄尔尼诺使海洋生物渗透压及温度调节出现问题,影响其生理活动。

1、性质不同

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文El Nino,原意是小男孩,也指圣婴,它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2、形成原因不同

拉尼娜: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实际上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海岸国家易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非洲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对我国而言,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易出现洪涝,夏季东北地区易出现低温。

1951年以来,共发生过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其余两次发生在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198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洪涝,东北出现低温,黑龙江6月气温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低;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根据中国气象局分析,与1998年相比,今年中高纬的环流形势明显不同,冷空气势力明显偏弱,因此,虽然今年我国夏季洪涝灾害较常年明显偏重,但其程度弱于1998年。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