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是指血磷酸盐含量增加,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磷代谢紊乱的一种,为磷酸盐摄入增多、排出减少,或再分配方面的紊乱。早期通常并无特异临床症状,临床较少见。高磷酸盐血症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如果高磷酸盐血症持续过久,可以影响钙的内环境稳定;钙磷的结合可以导致异位性钙化,并可抑制肠钙吸收,使血钙降低,可继发低钙血症,出现一系列低钙症状,如手足搐搦、肾的钙化造成的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等。
血钙血磷正常值:
慢性肾衰时容易合并钙磷代谢紊乱,最终合并肾性骨病、转移性钙化,故钙磷的调整尤为重要。正常血浆总钙为2.2~2.55mmol/L,包括45%左右的蛋白结合钙和65%左右的可弥散钙,离子钙约占总钙的50%。成人血清磷的正常值为1~1.5mmol/L。人体内钙、磷分布主要在骨骼中,分别占总量的99%和85%,仅约0.1%存在于细胞间液中,发挥其机体的调节作用。
高磷血症的病因如下:
1、维生素D中毒时,肠道磷吸收增加,另一方面骨吸收增加;静脉注射磷酸盐的剂量 过大、速度过快时可发生高磷血症。
2、肾排出磷减少。急慢性肾衰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肿瘤性钙质沉着 症、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肝素等药物。
3、磷从细胞内释放增加。酸中毒、溶血性贫血、肌溶解、细胞毒性化学药物治疗血液病、高热、挤压伤等。
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磷的重吸收增加。
临床表现:
高磷酸盐血症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如果高磷酸盐血症持续过久,可以影响钙的内环境稳定;钙磷的结合可以导致异位性钙化,并可抑制肠钙吸收,使血钙降低,可继发低钙血症,出现一系列低钙症状,如手足搐搦、肾的钙化造成的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等。
高磷血症症状如下:
高磷血症的发病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认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导致高磷血症出现的重要原因,因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会使血磷升高,肾脏排出磷减少,骨盐释放增加,从而引发高磷血症产生。除此之外骨中的磷释放增加,以及磷进入细胞外液增多也会导致高磷血症产生。
患有高磷血症一般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但是如此长时间患有该疾病能够影响钙的内环境稳定。部分身体抵抗能力较弱的患者还会出现手足抽搐、呼吸困难、多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以及四肢无力等全身的不适的情况,如果产生了意识模糊的症状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发现患有了高磷血症一定要重视起来,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现如今能够检查高磷血症的常见方法有影像学检查、骨骼X线检查、肾功能检查、血电解质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高磷血症治疗如下:
除治疗引起高磷血症的病因外,应该避免食用含磷丰富的食物,如奶制品如牛奶、干酪、奶油,以及鸡蛋、肉类、鱼类,特别是脑、肾、沙丁鱼,以及干果等,是每日磷摄入量减至182mmol左右。含蛋白丰富的食物多数磷含量也较高,因此,低磷饮食也减少了体内蛋白质的摄入,应该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基本营养的供给。然而,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是使用磷结合剂,常用的磷结合剂有碳酸钙1-2克,每日3次,餐中咬碎后服用,并逐步增加剂量以纠正高血磷。
使用碳酸钙时应该注意:
1、当血钙达到2.75mmol/l时,不能够再增加剂量,而此时血磷仍较高应该给予氢氧化铝和碳酸铝;
2、高磷血症常伴有低钙血症,若患者血磷较高达2.2-4.7mmol/l时,应该在补钙之前首先降低血磷。其目的均是避免转移性钙化的发生。
高磷血症的检查方法如下:
1、血电解质检查
血清磷增高,可伴有血钙降低或血清pH降低。
2、肾功能检查
1)若肾功能正常,则测定尿磷酸盐排出。
2)若肾功能减退,则考虑为肾功能衰竭所致高磷酸盐血症。
3、尿磷酸盐
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尿磷酸盐排出增加,考虑磷酸盐摄入增加、肿瘤破坏、或肿瘤治疗后的高磷酸盐血症;尿磷酸盐排出减少,应考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4、影像学检查
骨骼X线检查,可有骨质疏松表现。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检查即可诊断高磷血症。
1、病史
有引起高磷血症的病史,如肾衰竭、化疗、静脉或口服补充磷制剂等。
2、临床表现
高磷血症的临床表现转移性钙化、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3、实验室检查
高磷血症危害如下:
高磷血症多发生在尿毒症患者,患者肾功能衰竭肾脏排泄磷的能力下降引起的血磷升高,它的危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失调,加重钙磷代谢紊乱;可导致心血管钙化,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加死亡率;可导致皮肤瘙痒,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造成软组织及血管钙化;可导致患者骨质脆弱,有骨痛、骨折风险发生。高磷血症危害很大,尿毒症患者需要饮食控制,口服降磷药物,加强透析。
处理方法有,口服铝制剂,钙制剂,镁制剂等磷结合剂。尿毒症患者可以通过透析降低血磷,肾功能下降时,使用铝制剂可能导致铝蓄积和神经系统病变。因此,当前已经很少作为磷结核剂,在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使用。
高磷血症饮食如下:
磷主要存在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但在不同的蛋白质食物中,含磷的比例是不同的。举例来讲,猪肝、虾皮含磷很高,而干海参含磷量则较低。鸡蛋的蛋白含磷低,而蛋黄含磷高。此外,食物中的磷以三种形式存在,包括无机磷、有机磷及植酸盐,它们在肠道的吸收率不同,天然食物中的多为有机磷,其不能被完全水解,磷的吸收率为40-60%;食品添加剂中的磷为无机磷,容易被水解,磷的吸收率高达90-100%;植物蛋白和植酸盐中的磷在肠道的吸收率低于动物蛋白。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保证足够的热卡和蛋白质摄入是十分重要的 。而如何能够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减少磷的摄入呢?我们应该学习和了解一下营养学方面的知识 ,注意尽量避免食用含磷高的食物;避免食用有大量磷酸盐添加剂的食物及饮料,如处理过的肉、火腿、香肠,鱼类罐头、炸鸡、烘烤的食物,可乐及其他软包装饮料。当然 ,透析患者仅仅通过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常 不足以有效的控制高磷血症,而需要使用 磷的结合剂 ,如碳酸钙、醋酸钙、思维拉姆、碳酸镧等 ,或者增加透析频率或延长透析时间,充分清除磷,使血磷控制在 目标值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预后。
高磷血症和低磷血症的区别:
高磷血症:
是指血磷酸盐含量增加,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临床表现:
高磷酸盐血症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如果高磷酸盐血症持续过久,可以影响钙的内环境稳定;钙磷结合可以导致异位性钙化,并可抑制肠钙吸收,使血钙降低,表现低钙血症。
鉴别诊断:
在明确诊断以前,必须首先排除因血标本溶血而产生的高血磷酸盐。然后按下列程序进行鉴别。
1、检查肾功能。若肾功能正常,则测定尿磷酸盐排出。
2、尿磷酸盐排出增加,考虑磷酸盐摄入增加、肿瘤破坏、或肿瘤治疗后的高磷酸盐血症。
3、尿磷酸盐排出减少,应考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若肾功能减退,则考虑为肾功能衰竭所致高磷酸盐血症。
低磷血症:
低磷血症是因循环血液中磷酸盐浓度低于正常而引起的磷代谢紊乱。表现有溶血、倦怠、软弱及惊厥。病因有禁食,久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或碳酸铝等类结合剂,糖酵解及碱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某些肾小管疾病(例如范可尼氏综合征),酗酒及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族性低磷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