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沿海验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记录的海面升降,通常为天文潮、风暴潮、(地震)海啸及其他长波振动引起海面变化的综合特征。一般验潮装置已经滤掉了数秒级的短周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动。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间的高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则常常使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甚者海潮冲毁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使物资不得转移,人畜不得逃生,从而酿成巨大灾难。
有人称风暴潮为“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又多称为“海溢”、“海侵”、“海啸”及“大海潮”等,把风暴潮灾害称为“潮灾”。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时间尺度或周期约为1-100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潮波之间。但有时风暴潮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有时一次风暴潮过程可影响一两千公里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多达数天之久。
根据增水高度强弱不同分为四个等级:
①风暴增水,增水值小于1米;
②弱风暴潮,增水值1~2米;
③强风暴潮,增水值2~3米;
④特强风暴潮,增水值3米以上。
风暴潮是破坏作用特别强烈的海洋灾害,若与天文大潮同时发生,二者叠加,往往挟狂风恶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猛扑海岸或溯江河而上,使滨海地区潮水暴涨,甚至冲毁或漫过海堤、江堤,吞噬城镇、村庄、码头、工厂,淹没耕地,造成特别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时风暴潮还引起崩塌、滑坡,进一步加剧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中国风暴潮灾害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整个沿海地区;但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渤海湾至莱州湾沿海、长江口和杭州湾、浙江中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广西沿海地区。
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流)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沿海验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记录的海面升降,通常为天文潮、风暴潮、(地震)海啸及其他长波振动引起海面变化的综合特征。一般验潮装置已经滤掉了数秒级的短周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动。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间的高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则常常使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甚者海潮冲毁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使物资不得转移,人畜不得逃生,从而酿成巨大灾难。
有人称风暴潮为“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又多称为“海溢”、“海侵”、“海啸”及“大海潮”等,把风暴潮灾害称为“潮灾”。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时间尺度或周期约为1-100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潮波之间。但有时风暴潮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有时一次风暴潮过程可影响一两千公里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多达数天之久。
温带风暴潮是温带气旋移至洋面形成的海潮现象。温带气旋,又叫锋面气旋,是中高纬常见的天气系统,一年四季均可存在。锋面气旋直径1000公里左右,中心是低压,逆时针旋转,具有大风,中心风速较大。锋面气旋一般在西风带上形成,随西风气流自西向东移动,是影响我国北方降水和沙尘暴天气的重要系统。当锋面气旋移至海洋时,由于下垫面光滑,摩擦小,锋面气旋旋转运动可能加强,出现较强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渤海湾、莱州湾沿岸发生的风暴潮大多属于这一类。通常是由冷空气(寒潮)或者温带气旋引起的。虽然引起温带风暴潮的天气系统和台风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不同,但是也是通过大风来推动海水并在沿岸堆积,从而形成温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特点是:多见于春秋季,持续时间长,增水过程比较平缓。我国是世界上两类风暴潮灾害都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北到南的所有沿岸都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