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
伪基站冒银行名义群发短信诈骗,禅城警方提醒街坊小心短信诈骗
日前,禅城多位市民收到了假冒银行发布的诈骗短信。有女事主点开短信链接的激活账户网址,一次就被骗走了6万元。昨日,禅城警方发布预警信息,提醒街坊小心冒充银行号码实施短信诈骗的警情,事主如点击短信内的链接就有可能落入诈骗圈套,并泄露个人重要信息。
4月29日,吴女士收到一条“银行短信”,显示其工行电子密码器因停用要重新激活,信息中还有网址链接,“银行”要求吴女士点击进去操作。“来电显示的号码就是银行的号码,所以我没有多想。”吴女士事后回忆说,在点击该网址后,她按提示输入了银行卡号和登录密码,然后又在弹出窗口内输入了电子密码器的验证密码。稍后,吴女士接到一条验证密码短信。将此密码输入到电子密码器后,吴女士再次收到短信提示,显示她卡内的6万元被分3次转走,她才意识到已经上当受骗。
昨日,禅城警方披露称,最近已有多宗类似的短信诈骗警情,受骗事主分别接到银行发来的短信,只要点击短信的链接操作就中招。据分析,短信是不法分子使用伪基站群发的,通过伪装银行号码,发送各类吸引点击短信内链接的内容,链接地址伪造成银行的操作程序,专门套取银行卡及密码信息,还有可能在智能手机中趁机植入木马程序,来偷取通讯录、支付宝、银行卡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
提醒
涉及重要个人信息输入要多留心眼
办案民警分析称,目前不法分子发布的短信以冒充银行为主。对此,禅城警方发布预警,近期要提防伪基站发布的短信诈骗,以银行、移动业务、交通违章和熟人朋友名义,要求你打开陌生链接时,要提高警惕。
警方建议,智能手机用户安装和及时更新防护软件,同时,市民要多方核实短信真伪,慎重点击不熟悉的链接,遇到涉及重要个人信息输入要多留心眼。
佰佰安全延伸阅读:
多地现新型短信诈骗链接藏病毒 自动转发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的穆女士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她点开了一条自己手机上的短信网址链接,结果几天后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竟然被盗刷了6000多元。
几天前,穆女士收到自己父亲转发来的一条短信,内容说:自己的手机坏了,希望能帮忙看一下链接里面的内容。
自从点过这个链接后,穆女士的手机始终提示有病毒存在。两天后,穆女士陆续接到了多名朋友打来的电话,问她给大家发的带有网址链接的短信是怎么回事,原来,那条奇怪的短信,竟然通过穆女士的手机,自动转发给了手机通讯录中的朋友。这下,穆女士警觉了。穆女士当天晚上九点多给银行打电话,把跟手机捆绑的所有的银行账户全都封了。
账户暂时安全了,穆女士放心了,但是接下来的几天,由于工作需要,穆女士又把银行卡解冻,并且还取了五千块钱。取完钱从银行出来也就十分钟,就有一个短信提醒说穆女士银行卡消费了487元,接下来的半个小时,穆女士接连收到了20多条消费短信,银行卡里的6000多元瞬间被异地消费掉了。
目前,穆女士已经报警,并冻结了所有账户。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了江苏的庄女士身上。就因为一条手机短信,她被不法分子盗取了5万多元。
最近,庄女士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是你做的事的照片,太恶心了吧”,后面还附有一个网页链接。
庄女士也没多想,然后就打开了那个链接。点了一下,接下来手机就死机一下,重启恢复后庄女士再没在意。
然而一天后,张女士突然发现,自己的四张银行卡里少了5万多元钱,而且没有收到银行的任何短信提示。警方检测发现,原来庄女士头一天收到的那条短信所附带的链接,是一个木马病毒软件,点击后就会迅速安装。不法分子通过后台操作,不但可以搜索手机里各种信息,盗取庄女士账户上的钱款,还能拦截银行发出的账户提示短信。
警方通过技术手段,最终在海南将嫌疑人抓获。民警表示,最近他们接到不少类似的案例,受害者一般都是收到内容为“聚会照片”“纪念留影”等附带网络链接的短信,而这些链接,其实是经过伪装的木马程序,受害者一旦点击这些链接,手机就会被不法分子控制。据央视
揭秘短信病毒:不需银行密码就盗刷
一条短信,竟然导致穆女士的6000多元瞬间被盗刷。那么,这是一条什么短信?为什么会导致银行卡被盗刷呢?
从短信来源看,发送短信的人叫黄振洲。穆女士说,这人是父亲一位相熟的老朋友。而黄振洲说自己压根没发过那条带链接的短信,自己也收过这种短信,链接也打开了。但是因为电话号码没有和银行卡绑定过,所以好像也没什么事儿。
最让穆女士感到奇怪的是,自己明明没有再转发那条带有链接的短信,但她周围的朋友却收到了相同的短信。经过警方鉴定,原来,这条短信的网页链接暗藏着一个手机病毒。只要点开链接,手机就会被自动安装一个病毒程序,这个程序会盗取手机里的电话本,然后再以机主的名义,向手机里的联系人继续发送这样的短信。
病毒还能窃取你的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然后在后台通过网络支付工具,开通第三方快捷支付方式。开通之后,验证方法就是手机的密码,因为犯罪分子已经事先截取了手机短信,不需要银行密码就可以直接盗刷银行卡。
警方介绍,近年来,利用手机病毒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病毒往往通过短信、邮件、第三方应用程序等载体传播。一旦这些病毒装在了手机上,却很难再被删除,有的只能通过将手机刷机才能够彻底删除病毒。因此警方提醒,用户在收到来历不明地短信时,千万不要随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