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采访到在长城摔倒死亡老人的儿子小周。小周也向记者讲述起了母亲死亡的经过。4月18日,跟团到北京旅游的周妈妈,在八达岭长城脚下摔倒,面部朝下,十几分钟后,赶到的老乡将她扶起送医,但最终没能抢救过来。“若是当时有人扶她一把,绝对不至于这样。”据小周介绍,49岁的周妈妈死因是摔倒时失去意识,面部朝下,嘴和鼻子贴地致使无法呼吸,脑重度缺氧,最终导致死亡。
看完这篇新闻,第一感觉是没再纠结扶不扶的问题,而是反思该如何扶,怎么才能妥善处置,救人性命。其实,面对各种突发事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热情,更是科学救治的方法。
此前,媒体报道此类消息,往往把新闻点放在了“扶不扶”上,不加分析的对周围的人不及时扶起横加指责,以致引发站在道德高度空谈道德的局面,对以后发生类似事件缺乏有效的指导价值。而此次新闻报道,没简单的报道“没人扶”,而是大篇幅的报道对待不同情况,该如何救治,让人看后受益匪浅。
对于摔倒,尤其是老人摔倒,看似都是摔倒,造成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果仅仅是绊倒或者不小心摔倒,一般人完全可以上去扶起。而一旦是老人因疾病造成的摔倒,或者已经造成了骨折什么的,你上去简单的一扶,没有科学救治,极有可能让老人终身残废,厉害的会要了老人的命。
事实上,没有行医资格的,如果经常给别人用药,可能会有一定的经验,但是一旦有弄错的时候,就会给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记得有一个中国人去美国做保姆,孩子感冒了,保姆就拿出了感冒药让孩子吃了;等孩子父母回来后,孩子已经好了。但获悉此事后,孩子父母还是起诉了保姆,因为保姆没有行医资格,擅自给孩子用药。
对于国人,这些年来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2008年,我在秦始皇兵马俑景区旅游时,一个13、14岁样子的孩子,因找不到父母快速跑动摔倒,牛仔裤被磨烂,里面的皮因擦破流血。旁边的一个外国妈妈领着3个孩子,迅速赶过来,一边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不要紧张,一边拿出一个小急救箱,用剪刀将牛仔裤破烂的部分扩大,然后用碘涂抹,并敷上一些药面后包扎。其流畅程度,让我感觉好像专业医生,而我们缺的恰好是这种救援知识和习惯。
五一将至,不少人会外出旅游。出门在外,磕磕碰碰不可避免。如果不慎出现意外,该如何急救呢?佰佰安全网为您提供了如下建议。
扭伤
不慎扭伤后,应尽快坐下来休息。如果周围有冰水或冰袋,赶紧敷在患处2—3次,每次大约10—15分钟,以消肿止痛,如没有冰块,也可用冷水冲洗。扭伤其实是内出血,在经过紧急处理后,最好进行加压包扎,做法是用干净的绷带、毛巾压在患处,然后抬高患肢,比如平躺时,给脚下垫个高枕头等,以消除肿胀。
食物中毒
一旦怀疑自己食物中毒,要立即停止进食,用手指、筷子等刺激舌根催吐。如已经开始呕吐,要注意在上吐下泻之后及时喝水,以免缺水导致休克。要提醒的是,如果因食物中毒引起腹泻,并伴有面色苍白、出虚汗、手脚冰凉等症状,即便年轻体力好,也一定要终止旅游,及时就医,否则可能导致晕厥。
虫咬、蜂蜇
登山前,最好穿上长衣长裤,这是防止蜂蜇、虫咬的最好办法。如果不慎被蚊虫或蜜蜂叮咬,可以涂点氨水或肥皂水,因为大部分蚊虫所带的毒素都呈酸性,用碱性物质一中和便能解毒,但马蜂是例外,如果被马蜂蜇了,要涂抹专门针对蚊虫叮咬的药膏(药店能买到),涂氨水反而会加重。
擦伤
小伤口先用水冲净,如有酒精,可以涂抹伤口,然后用力摁住受伤部位上方的血管,几分钟便可止血,再贴上创可贴。如伤口较大,如动脉割伤,也需要“加压包扎(做法同上)”。
如手腕割伤,先用力掐住上臂的上1/3处,就是靠近腋窝侧,能摸到脉搏跳动的地方。然后迅速用止血绷带或干净毛巾、布条绑在此位置处,多绑几圈。最后最大限度地抬高手臂。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绷带必须每40—60分钟就松开1—2分钟,否则,可能会造成患处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