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逐渐扎根于年轻人的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微信还可以赚取外快.“榴莲千层蛋糕只剩一个啦,要的快私信哦”,“还有两袋蔓越莓奶酥,需要的抓紧下单。”微信朋友圈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私家厨房“吆喝”。
没有实体店,用的是自家厨房和自选食材;不打广告,靠的是朋友间口口相传。眼下,越来越多的烘焙达人不满足于自娱自乐,开始通过网店、微信店铺出售自己做的蛋糕。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美味手工食品背后,却是看不见的食品安全监管空白和隐患。
“真是替消费者捏把汗。”一位长年从事甜点制作的五星级酒店厨师长说,在网上烘焙产品经营者到底用了什么样的食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制作,食品包装卫生不卫生,这些环节消费者全都看不见,处处是隐患。
比如黄油和奶油的使用。厨师长说,植物类的黄油和奶油会形成“反式脂肪酸”,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相比之下,动物黄油和奶油使用起来安全可靠,但成本比植物的贵上两到三倍,“但是从外观和口感上,普通消费者很难分出”。
对于食材的来源,家庭烘焙店主并不会特别详细地告知在哪里进货、有效期到什么时候、食材有没有QS认证等等。客户也不知道店主用了多少泡打粉、食用色素等添加剂,“前阵子特火的彩虹蛋糕,实际上就是蛋糕坯子添加各种颜色的色素,而且色素严重超标”。
另外,消费者看不到食物的制作过程、储藏环境,以及不知晓制作者的健康状况。为保证食物足够新鲜,星级酒店西点厨房要保持在5摄氏度以下的储藏环境,甜点做好之后须在2至3小时之内吃掉,但几乎所有的家庭烘焙都无法做到。有的制作者家里可能还养着宠物,更不会配备紫外线消毒灯这样的正规厨房必备设备,制作时也不一定会戴上一次性手套。
监管空白
私家烘焙坊,有相关许可证吗?相关人员联系了几个私家烘焙店主,店主们都给予了否定回答。
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私人烘焙的生产、经营场所位于住宅小区内,没有工商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照,提供的食品在材料来源、添加剂、制作过程和场所、人员资质等方面均不能保证安全。
私家烘焙坊,到底有没有人管?北京市食药监局食品市场监管处处长李江表示,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相关的生产经营法规,经营许可也不包括此类业态,监管暂时处于空白状态。
“监管起来困难重重”,李江说,最大的难点就是不好锁定经营场所,“都是通过朋友圈经营,经营地点外面也不会挂招牌,我们也只能通过微信去联系卖家,如果卖家对我们不理睬,根本连可以查找的地方都没有。”另外,标准的蛋糕生产工坊有一整套行业规范,比如空气湿度、杀毒设施等,如果网店店主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设备,不按照规范的生产环境和流程及保存、储运要求进行生产加工,那么做出来的蛋糕,就很可能达不到食品安全的要求。
此外,在使用原材料和食品添加剂方面,也很难监管。由于现阶段国内烘焙类市场的食材多是进口、大包装比较普遍,进入国内会经过二次分装方便家庭使用。网络销售避开了食品检查,不法商家容易将一些品质不高的替代品混入其中。
“没吃出问题倒还好,万一吃出问题,消费者该找谁去担责?”据了解,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可以按照侵权责任要求店主进行赔偿,但网购因为取证较难等现实因素,后期的维权会比较困难。
因此,市食药监局建议消费者慎重购买微信、微博上的自制烘焙食品。要注意保存交易过程中的所有凭证如:购货凭证、卖家真实的联系方式、交易记录等。
佰佰安全提示:这种消费方式最值得大家警惕,不要因一时贪嘴,忽略自身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