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图片显示的是世界杯日本输掉球赛后,日本人自捡垃圾的情景。中国网友纷纷表示,日本人民的素质令人震惊。但是也有的网友这样说:输了就是输了,别老拿“捡垃圾”说事儿。佰佰安全网也赞成这样的说法,日本只是输了一场球赛,但是想到我们自身生活环境和公民环保意识,还是思考一下日本的哪些环保政策值得借鉴吧。
被污染“逼”出来的环保意识
你现在看到日本青山绿水,但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日本都深受环境污染公害问题的困扰。
到70年代,日本经济每年平均以10%+的增长率全速前进,但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震动和恶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些市民甚至气愤地说:“让GDP见鬼去吧!”
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彻底唤醒了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体系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日本的垃圾分类极为细致,首先要分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大型垃圾几类,每个类别又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下面再划分子项目。比如喝完一瓶可乐后,日本人会把饮料瓶洗干净,标签扔到可回收垃圾袋,瓶盖是不可燃垃圾,瓶身还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这种环保意识在日本是“从娃娃抓起”的。在他们还是萌萝莉和小正太的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心,还要学会垃圾区分的基本常识。中小学课本里也有很多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箱的身影,也没有必要设置清洁工,因为大家都会把垃圾带回家里进行分类处理。
乱扔垃圾最高罚1亿?!
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日本还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基础和综合性法律。还有各种具体类别的法规,比如《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等等。
最高的惩罚是“废弃物非法投放罪”,也就是不按规定将垃圾偷偷掩埋或丢弃,这种行为除了被处以5年以下徒刑外,还会被罚最高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0万元)。要是谁随手丢个放射源什么的,估计够拉出去剖腹五分钟的。
不止是严苛的法律,日本也形成了对乱扔垃圾行为的谴责风气。那些不按规定扔垃圾的人,将会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可见,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深地嵌入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球场上那些垃圾在日本人眼里可能看上去更像满地的罚单。
东亚的“德意志民族”
在东亚,能将垃圾分类做到如此极致的,也只有日本了。
举个例子,横滨市向市民发放了一本27页的垃圾分类手册,其重点部分的详细说明多达518条,有些具体规定更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强迫症气质。
比如,唇膏和口红里的物质属于可燃烧物品,外管要归入塑料制品或小型金属。扔掉垃圾。不要了的领带可以扔进废旧衣物里,但必须“洗净并且晾干”。
这些规定,可能我们很多人连记都记不全,更别提落实到行动上,当然,如果把它列入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的话,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其实很多中国人都不喜欢提起日本,想到的便是国仇家恨。知道很多人对日本不爽,提起来就国仇家恨。但是多读点书,多了解了解别人的长处,肯定不是坏事。所以这不是一个“素质”就能说清的。教育、健康要从“娃娃”抓起,那么环保更应该这样。人口多不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