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舆情分析机构对“女大学生失联”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8月29日,这一话题的网络舆情声量累计达到54903条。“黑色8月”集中发生的这一些列女生遇害事件,快速发酵并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为什么都是女大学生?谁该为近期这一系列让人扼腕叹息的恶性事件负责呢?
1、家庭安全教育缺位
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确实,从小学到中学,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等上了大学,女孩们离开家,离开大人的庇护,面对潜在的危险却难以察觉。
有网友就说:“周围的同学、朋友,在聊起来孩子来就发现,没上过大学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反而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孩子就感觉生活等各方面稍微弱智,这就是因为除了光知道学习,其余都由家长代劳的结果。”
2、女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特意分析了女大学生这个群体,一位山东本地律师认为“当代女大学生大多数属于小白兔类型,单纯、天真、涉世未深,很容易被骗,除了缺乏防范意识,还缺少自保自救能力。”
就在不久前有媒体做了一个有趣,但又令人担忧的实验:一男子开了一辆豪车去跟陌生女孩搭讪,邀请她们上车,结果他邀请了7个人,5个人都上了车。命是自己的,接受陌生人的邀请,缺乏防范意识实在要不得。
面对这个沉重的话题,不得不说,作为已经年满18岁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女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3、媒体应正面引导而非过渡消费
女大学生接二连三失联遇害的社会新闻,在之所以会形成传播热点引发全民热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贴上了“女大学生”标签并被过度消费。我们看到,在这波舆论高潮渐渐平静下来后,一些媒体也开始进行理性反思。
《京华时报》评论指出,“女大学生的黑色八月”、“女大学生为什么易受骗”……类似的标题足够引人注目,相关的新闻报道更是迅速将追问与反思的触角伸向受害人群体本身:女大学生。你们为什么这么天真、轻率、不懂防范?平心静气地看,受骗上当、遭受侵害的女性中间,女大学生的比例,大概远不会比早早辍学、混迹社会的年轻女性高。
《新华每日电讯》刊文提醒“不必渲染‘女大学生遇害’事件”,“这好比车祸,虽时有所闻,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文章指出,“这种莫名的危险氛围不过是舆论制造的一颗烟幕弹。这颗烟幕弹一边塑造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潜在危害,一边利用人们对这类暧昧与罪恶事件的兴趣来博取眼球。”
所以,媒体还是应该多去关注女生以及所有弱势群体的出行安全,但是请撕下她们身上的“女大学生”的标签。在进行报道的基础上,更因引导大家对于社会法制建设和安全意识教育方面的关注。
4、学校社会应承担更多责任
如今,连下班回家买菜出意外都可以算工伤,大学女生返校途中出意外,学校是不是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呢?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弱势群体构建更安全的公共环境呢?
“什么搭黑车技巧,什么女子防身术,我作为一个女生,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每天都是数理化、语数外,从没学过那些。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安全问题。至少说,很多人在国外搭车是没有多少危险的。就算女孩不够警惕,反过来说,警惕又会怎样呢?如果她一上车就被迷晕或者司机一开始很好,突然变脸呢?”有网友如此评论。
“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因‘争执’被司机杀害,具体原因未知,但至少反映出打黑车的不安全性。如何让公共空间不那么危险,同样是在‘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之外,更应该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