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经历了10余年,但是经验教训大于成功收获。而西方国家作为现代科技的发源地已逐渐产生了一系列享誉世界的知名智能家居品牌,如今高端地产和高端家庭消费者仍是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主力,绝大部分智能家居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占据,那么不少国内品牌究竟为何总不能获得该市场、消费者的亲睐呢?下面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一下国内外智能家居企业的差异:
1、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不可否认,西方国家掌握着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并且目前所有技术革新几乎都由他们领导,国内的技术水平仍旧处于跟随、复制的情况,这从两方面来看:
基础研究:如通讯、多媒体、自动控制等主流技术标准。
系统平台:硬件平台、操作系统、云计算等。
目前以上技术主要由国外引领,所以我们通常能做的是基于其中的微创新,在这条跟随的道路上,整体上我们尚且没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产品质量是国内品牌的硬伤,懂行的人都知道“质量”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开发一款新产品投入或许并不大,但要保证质量的话,就必不可少地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研发阶段开始的板级测试、到试产时的各种系统测试、到生产测试和国标论证等,只为了杜绝在产品面世后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硬件问题。一般智能家居系统的硬件安装在用户家里后,一般至少需要使用5年以上,并且通常是每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这比一般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需要更加严格的质量保障。国外优质品牌深谙此道理,而反观我们国内品牌,或许在实验室环境中看起来一切都挺好,但是走入市场之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状,如网络环境、温湿度等。
2、行业标准和产业联盟
仔细留意便不难发现国外科技企业喜好结盟的特点,从桌面电脑时代的Win-tel联盟开始到现如今各种产业联盟数不胜数,并且正是由于这些联盟的成立从而产生了众多的行业标准。我们可以简要地列举一下智能家居行业相关的一些技术联盟组织,如:
基础技术:KNX协会、Zigbee联盟、Z-wave联盟、HomePlug联盟等。
系统技术:DLNA联盟、UPnP论坛等。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智能家居相关企业之中也产生了一些系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如IGRS闪联协会、Itophome/e家佳联盟,甚至听到了他们向某些国际标准递交了一些技术草案,正大力推动自主技术的发展。并且不得不提的是,还有专注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联盟也将致力于对产业运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推动产业的顺利落地,整个产业的生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希望在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支持下,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3、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
智能家居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做的是智能家居产品普及到每个家庭,而再看看其定价,确实比国外品牌低很多,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即便如此,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智能家居产品的价位还是不低的;就拿一个普通的翘板照明开关和一个智能照明开关来做比较,前者一般几块钱就可以购得,而后者再便宜基本也要上三位数了,价格相差甚远,如何做到产品普及?
再看国外品牌,尤其是老牌厂商,几乎有着非常明确而且共同的市场定位:专注高端商用及高端家庭市场,投入重金打造每一款产品,确保质量及用户体验,在定价上绝不妥协,就像奢侈品市场,他们打造出了不少智能控制行业的奢侈品品牌,并且获得了不小的商业回报,每年的营收也在不断地增长。
科技行业的大众市场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新的科技发现和发明,由高端应用至大众普及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以上主要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挖掘国内外智能家居企业的差异,实质来说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本国国情,国家的重视度、消费者的认知度、购买力和支持度等因素也将很大层度地影响我们国内智能家居企业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