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天气易造成多地交通事故频发:汽车相撞、轮船追尾、航班延误。一时间,灰霾、口罩、PM2.5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11年12月5日24时,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工作截止。据悉,本次意见反馈表明,将PM2.5纳入标准成为普遍共识。据介绍,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届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PM2.5曾经超级冷僻的词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迅速窜红,既让普通老百姓拓展了认知视野,又增强了环保意识。随着第七次环保大会的召开,PM2.5终于进入了空气监测指标,同时国家也制定了有重点、分区域、分步骤的实施规划。但回顾事件的过程,不难觉察到PM2.5监测的被动与尴尬:早在2007年,我国就在苏州、天津、南京、上海等9个试点城市开展PM2.5监测,但整体监测尚未展开。为响应民众的呼吁,PM2.5监测提前启动,其被动之处,一是无监测标准,二是未开展相关产品的认证,三是尚未出台监测技术规范。更不能忽略的是,PM2.5监测只是开始,针对严重的污染必须进行大气治理,调整产业结构,这将使并不富裕的中国背上沉重的包袱。
在PM2.5监测大面积推广之前,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被动和尴尬,那就是之前媒体报道的 “PM2.5未测先低”的问题。据报道,去年12月,美国大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数据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测设备采用的监测方法不同,并称是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Thermo Scientific)将不符合国外认证标准的振荡天平法PM10、PM2.5监测仪在中国大量销售,直接造成北京官方的监测数据明显偏低。
据公开资料,2006年,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对振荡天平法的监测结果提出质疑。针对振荡天平法监测仪测量数值偏低问题,英国环境食品农业事务部(简称DEFRA)及其下属机构委托BUREAU VERITAS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振荡天平法PM10、PM2.5颗粒物监测仪必须增加FDMS(FilterDynamicMeasurement System即膜动态测量系统)功能,用于矫正因半挥发性物质损失引起的测量结果偏差,数据才能符合欧洲等效标准要求。
2009年2月,美国环境保护署认证列表中显示,赛默飞世尔公司生产的PM2.5监测仪也是加FDMS的。然而,据一份可信的内部报告显示,国内使用的振荡天平法PM10、PM2.5监测仪虽均为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生产,但95%以上的振荡天平法仪器却未加装FDMS功能,个别仪器曾加装FDMS但均因故障频繁而拆除。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于2011年12月18日公布了对国内外PM2.5监测方法比对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振荡天平法仪器测量值偏低的问题。国内振荡天平法的PM10、PM2.5总量应在500台左右,当针对PM2.5的监测由研究型转向普测之后,这些测量值偏低的振荡天平法仪器以及相关后续问题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我们要不要承认之前的错误?我国政府采购的技术方案是需要论证的,当初我们的技术专家是怎么论证的?是否知道应该加装这套装置?这些有缺陷的设备又是怎么通过验收的?其次,明明已经知道基于该方法的测量值偏低,如果仍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发布无效数据,显然不合适。但如果停止该仪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使用该仪器的监测点位空气质量数据的发布怎么办?第三,如果对之前安装的振荡天平法监测仪进行改造,加装FDMS功能,费用应由谁来出?
如果购买缩水设备是双方愿打愿挨的事,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会免费加装吗? 第四,用测量值正常的仪器后,PM2.5监测数据必然会较之前显著提高,面对前后监测数据的巨大反差,如何进行解释?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振荡天平法监测仪必须与FMDS联用,至今已有月余,赛默飞世尔公司一直保持缄默,包括北京在内的绝大多数使用赛默飞世尔公司振荡天平法设备监测空气环境质量的中国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对这项“修正技术”也不闻不问。沉默的背后,恐怕不仅仅是被动与尴尬。
无巧不成书,就在环保部征求意见工作截止那天,老天爷似乎不甘心今后被抓到横行肆孽的罪证。于是干脆来个下马威——12月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一公里,多个省份之间的高速公路关闭。首都机场部分进出港航班延误或取消,截止上午9:00,延误滞留一小时以上航班27架次,取消56架次。最后,总计超过300个进京航班延误或取消。
事实上, 12月4日晚,北京首都机场就因受罕见大雾影响,截至21点30分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54架次,出港取消航班82架次。而在12月4日下午,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空气质量指数(AQI)为500,健康提示为“Beyond Index(指数以外)”。
与此同时,北京市环保局的官方微博“绿色——北京”每日下午公布1次过去24小时监测数据,再公布一次未来24小时的预测数据,公布4日中午12时至昨午12时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93,质量级别为“轻度污染2级”。
但是,早在10月12日起,一位网友开始在新浪微博同步更新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北京PM2监测数据,引发网友关注。他说,搭建这个自动转发平台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外界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
“11-24-2011;17:00;PM2.5;278.0;328;Hazardous(意即‘有危险的’)” 11月24日17时17分,网友“美帝使馆空气”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微博。这条微博的内容来自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小时发布在Twitter和大使馆网站的北京PM 2.5监测数据,意思是11月24日下午5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附近,空气PM 2.5浓度为278,空气质量指数为328,空气污染等级为最高级“危险”,该等级的健康提示为“所有人应避免户外体力活动,有心脏和肺部疾病的人、老人和儿童,应留在室内保持低水平活动”。
美使馆发布的监测数据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并引发有关方面的强烈争议。 不过,中国科学院对此表示,北京PM2.5浓度确实逐年上升,但美国驻华大使馆对PM2.5的监测数据不准确。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除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之外,北京近年来的PM2.5颗粒物浓度一般都在60到70左右,极少超过150,不过即使这样,“必须得承认,北京的空气污染还是非常严重的,这七八年来一直在好转,但没好转多少,不过,也没有恶化。”
由于有了美国驻华使馆PK北京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坊间对国家环保机构多有诟病。笔者获悉,虽然目前我国环保部门尚未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全国也还没有一个城市公布PM2.5的监测结果。但2011年11月初,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已经表示,北京有能力也有设备监测PM2.5,并且也有监测数据,但数据的公布得服从国家统一安排。北京市监测的PM10中包括了PM2.5,大颗粒治理结束后,就要开始治理小颗粒。
公众有所不知的真相是,国家环保部几年前就开始推动PM2.5的监测。但是,笔者从某个渠道得知,因为涉及政绩考核,此举遭到地方政府强烈反对,而当时作为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始终无法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监测。
现在,国家环保部终于出手监测PM2.5。据国家环保部有关部门透露,2011年11月16日以来,环保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公众、专家等社会各界和各类媒体的热烈响应,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截至本次征求意见工作的结束时间2011年12月5日24时,通过邮件、传真、信件等方式反馈各类意见1500余条,意见和建议经整理分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普遍赞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部分污染重、有条件的地区应在2016年1月1日前提前实施;建议调整标准分区和分级、部分污染物限值等标准文本内容;建议标准实施后加强监测,及时公布数据,使公众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标准实施后,政府、企业、组织、公众等有关各方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根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我国PM2.5的监测状况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于2011年1月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评 价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20个国内评价城市普遍未开展细颗粒物监测。值得注意的是,伦敦、巴黎、纽约等对PM2.5进行频密监测和发布的国际城市,其污染水平也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新德里等城市,也早已开展了PM2.5的频密监测和发布。 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2011年11月10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第七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
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标准将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染危害。
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透露,世卫组织的标准与美国标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我国PM2.5治理策略
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CO2减排的压力。因而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它们是密切耦合在一起的。
必须发展更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和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变量的长期监测系统。利用这种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 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报上述两方面的重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反馈机制,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性任务。如果试图把全球变暖维持在一规定的阈值的环境战略中,就不仅要考虑二氧化碳减排,而且也必须同时考虑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及其气候后果。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低碳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尤其将来随着空气污染的不断治理和改善,可大大降低气溶胶的冷却作用,这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否则全球气温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量值上升。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尤其重要,因为这两个问题不但同时存在,而且同是因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同时迅猛增长,益使空气污染严重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从同一源头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但经济上更为有效,而且可同时解决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综合或集成技术,使两者排放量都能得到减少和控制;组织各方力量编写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气溶胶排放清单;进一步改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观测网,尤其是气溶胶观测网更需扩大和加密;进行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气溶胶云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发展气候模式(全球和区域模式)与空气污染模式相互耦合与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统,为建立中国中长期空气污染及其环境和气候影响的业务预报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持;建立耦合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未来情景预测,提供对社会和经济部门影响的后果和严重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