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的不断增多,使国人都渐渐的认识到,人人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人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全社会所有人的环保意识都需要增强。应对雾霾污染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一点事,在雾霾面前每个人必须清晰地认清责任,由个人做起。
2014年十一过后,一场大范围雾霾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兵临城下”,级级升高的预警,已向环境发出严厉警示。
早几年,雾霾出现时,国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许多人的感觉并不是甚么新鲜事,认为雾霾天气还只是偶然发作,以及只在少数地区出现,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然而从今年两场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由受污程度及涉及范围来看,或许有必要做好心理准备,长期与霾“作战”。雾霾并非只是中国之痛,也是世界之痛。我们这一代人,用后代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代价,换取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走的正是数十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条路令每个人在雾霾中都会感受到一种责任,一份教训。
当年雾霾与伦敦的天空并存时,英国人用了大半个世纪去治污。今日在中国人头顶上是同一样的雾霾,人们感到呼吸困难,尝到环境受破坏带来的伤痛。大半个中国受雾霾污染,根源就在于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转而不变,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未能根本扭转。
雾霾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治霾也非“朝发夕至”就能解决,这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涉及具体事务时,人们又不见得能保持应有的理性。环境污染已向我国发出严厉警示,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未如此清晰,从对环境污染讳莫如深到如今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从说不得的PM2.5到如今每日监测与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环境治理已经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成为社会急需探讨的问题。
雾霾是一场“悲剧”,是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的后果。近年,各地都纷纷出台治污计划,但除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问题,困扰治污的难题依然很多。治理雾霾,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需要公民参与和社会协作。每个人都期待一个绿色的中国,不同的主体也需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共同治理雾霾。
人人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人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全社会的“自我管理”需要增强。应对雾霾污染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一点事,在雾霾面前每个人必须清晰地认清责任,由个人做起。
雾霾一天比一天严重,空气质量一天比一天糟。在雾霾大范围覆盖、创下“历史纪录”的今天,人们必须意识到,环境治理已是时不我与,几乎没有退守的余地。与此相应,政府加强宣传环保更是重要一环。因而治污除了需要政府政策配合和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官员对治污的理解和决心,争取环境治理的最终胜利,以赢得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