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的。同时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国家提供阶段性目标,分别是年平均 35 微克/立方米、25 微克/立方米和 15 微克/立方米。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哈佛大学和美国癌症协会等机构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要求PM2.5的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25微克/立方米。
欧盟2008 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指令》,设定了 PM2.5 标准和达标日期,该指令是基于欧盟委员会2005年所提出的提高欧盟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作出的。根据该指令,到2015年,PM2.5年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到2020年,PM2.5年平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
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倡导发起了“哈佛六城市研究”,结果显示,死亡率与PM2.5浓度呈现线性正比。基于调查报告,1997年美国设定了PM2.5限值标准,即年平均值1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值65微克/立方米,成为第一个制定 PM2.5 浓度标准并开始检测的国家。2006年,美国修订PM2.5标准,年平均值仍为15微克/立方米,但要求24小时平均值降低到35微克/立方米。
日本1999年日本环境省可是进行“PM2.5暴露影响调查研究”,经过近10年的研究,认定PM2.5危害人类健康。据此,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大气环境部提出设定PM2.5的指导值及测定方法。日本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公布了PM2.5环境标准,即年平均值1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值35微克/立方米。
英国 1952 年,伦敦空气污染导致1.2万人丧生,成为震惊世界的“雾都”。英国政府吸取惨痛教训,在1952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案”,控制空气污染,数十年间不断更新完善。2007年,英国修订《空气质量战略》,将PM2.5纳入检测范围,并提出在2020年前将PM2.5 平均值控制在 25 微克/立方米以下,即使是高污染区域也不得超过这一限值,对于乡村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将实行更严格的标准。
印度近年来,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将PM2.5纳入检测范围。1994年印度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对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进行检测,2009 年新标准修订后,废除了总悬浮颗粒物指标,增加了PM2.5,要求工业区、居住区、农村等地的年平均值和24小时平均值都在40微克/立方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