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去年大范围雾霾天气侵袭之后,大气污染防治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今年各地“两会”讨论的焦点。在31个省份中,除西藏、宁夏之外,29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大气污染治理,其中,15个省市区提及治“霾”,远胜于去年提及雾霾治理的10个省份。与去年各省市将“美丽”作为生态保护的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的治污内容不仅具体而且沉重,提目标、下任务、联防联控成为各地治“霾”的主题。
作为雾霾天气的“重灾区”,京冀两地首次明确了未来一年的可吸入颗粒PM2.5浓度下降目标。根据北京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大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河北省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就是全省PM2.5浓度下降4%。初尝“霾”滋味儿的广西也作出硬性规定,即2014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40天。
对应这些目标,各省市制定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北京计划全面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年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压缩小客车年度配置指标,逐年增加新能源汽车比重,基本淘汰黄标车;河北安排突出抓好压钢、减煤、治企、控车、降尘等重点工作,继续淘汰黄标车;南京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削减煤炭消耗总量,全面推进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铁腕治理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
各地出台的措施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调整能源结构和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可谓正中要害。环保部有关人士就我国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做过分析: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煤炭消耗是主要因素。正本清源,国务院近期召开常务会议聚焦雾霾,会议要求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不断推出远近结合,有利于标本兼治、带动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
这次我国大范围爆发重污染天,表明了城市、区域间的彼此影响,治理雾霾已不是一城一地的问题。想真正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是区域的联防联控和综合治理。在今年的地方“两会”,广东、河北、山西、上海、四川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概念。据介绍,目前我国环境监督体制采用环保局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各地的环境污染由当地的人民政府负责,环境治理的职能被行政区划条块分隔。跨区域治理机制的制度化程度低,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不能真正做到突破行政区划条块的限制,统一全局地治理,那么,区域联防联控恐怕只是一句口号。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根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确定的“环保大部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按照这一框架,环保部将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建立起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加大区域联合执法力度,对突出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查处。如此,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空气污染治理权力机构,统一制定标准、统一监控、统一行动是协调各地雾霾治理的有效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解决它也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出台措施马上就见成效。当年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多年,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和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严峻。以中国大气污染的广度、深度以及形成原因的复杂,要比较彻底地治理大气污染,肯定需要一段艰难漫长的时间。
当然,治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应成为政府放慢治污行动的借口。不久前,北京市市长和河北省省长表态“提头来见”及“就地免职”,这样的治污决心固然值得赞赏,但在治污上,光有决心是不够的。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吹散”雾霾,必须要从口号落到实际行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