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互联网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为百姓投资、小微企业融资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随之而来的风险和隐患也值得警惕。
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个部门共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个“健康指南”。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健康指南”不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但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景可期。
中国经济“半年报”拿出了GDP增速7%的成绩,国民经济实现稳中向好,但要想行稳致远离不开创新投融资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于资金配置的高效、普惠等特质显得尤为可贵,承担起疏导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堰塞湖”的重任。
互联网金融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渗透到百姓的投资生活中,但与此同时,个别互联网机构“野蛮”生长,也埋下了不少风险隐患。
以P2P网络借贷为例,一些公司以P2P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嫌非法集资发案数、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分别是2013年的11倍、16倍和39倍。
“催生指导意见诞生的背景之一就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逐渐显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良莠不齐,“跑路”时有发生,需要监管部门适度加强规范。
说起互联网金融监管,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一行三会”,但这次指导意见出台一共“集结”了10个部门,阵容强大、涵盖面广。
分析人士指出,“健康指南”给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指出了方向,但并非“包治百病”。在各部门随后出台的细则中,需要给互联网金融预留发展空间,增强政策的包容性,行业的发展才能一步步走上“康庄大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认为,当前网络借贷风险事件较为集中,监管部门应该在资质、风控能力、业务边界等方面细化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是趋势,涉及的监管部门也会越来越多,协调难度会更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如何能把准脉搏、命中要害,需要更多部门出台细则。当然,面对这种新兴业态,管理制度是否有效还需进一步检验,监管部门不能操之过急,外界也不能期望过高,毕竟政策还需逐步完善。
互联网金融从出现在我国就引发了社会激烈争论,时至今日终于尘埃落定,有法可依。无序发展的状态也不此终结。本安全网站信息安全频道予以了多角度关注和解读。更多的资讯内容或者是理财方面的生活安全知识请关注本安全网安全常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