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一根网线由北京中关村接入互联网,中国开启了与世界各国共建共享互联网的时代。“20年过去了,中国已拥有超过6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用户、5亿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中国网站达400万家,上网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座谈会现场说道。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空间中的争端与冲突不断升级,秩序构建迫在眉睫,法治确立呼之欲出。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列为中央全会主要议题。这一重大主题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即是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大实话”建言网络空间法治化
听民声、闻民意,来自基层老百姓的感受更显朴实和真切。几位律师专家发言后,鲁炜提议:“今天来了很多基层街道的居民,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来自北京广安东里社区的一位赵继亭老大爷,他用一连串鲜活的语言表达了对网络空间法治化的期待。“最反感的是黄色的,最无聊的是段子,最痛恨的是虚假信息,最反感的是弹出来的广告窗口。”他说,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是全过程的监管,网络安全的监管也应该是全过程的。
谷金玉和另一位母亲讲述了对网络情色、暴力等内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忧虑。她们迫切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疏导,让孩子们有一个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健康成长空间。
妈妈们的顾虑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保护势在必行。作家、文化评论人刘仰说,媒体同样肩负对全民教育的功能,应把互联网看成全民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依法治网 更多汲取法律专家意见
“以前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是在网络上‘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实际上现在每个人都是赤裸裸,没有隐私可言。”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一语道破当前网络个人隐私保护堪忧的现状。
王振民建议,法治国家建设有一个总体规划,网络也应该有。依法治国的总体规划应当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网络世界。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网络空间的法治关键在于从法律上界定互联网企业的义务和责任。杨合庆说:“从国外来看,互联网立法的重点是如何规范互联网企业的立法。”
“当前关于网络空间的立法,特别是行政立法需要进一步加强,实现行政管理与民事维权之间的有机衔接,并解决一些由于法律不完善而存在的有争议性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峰坦陈。
网络立法不仅需要法律专家参与,更是一项需要平衡安全与发展兼具前瞻性的系统工程。“不熟悉网络技术、纯粹用法律的规则体系来规范和约束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可能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王四新说。
“网络空间的规则要受到新技术新业务的重大挑战,这个发展不仅对于传统的规则带来挑战,也对我们治理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法律研究部主任李海英建议,一方面在立法上考虑新技术新业务的挑战,在治理的手段上也要加强建设,应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