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号,浙江温州乐清乘客赵女士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钟某强奸杀害,年仅20岁。距离上一次类似的悲剧发生,仅仅过去三个多月。
仅仅三个月前,在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滴滴道歉、赔偿;然而三个月后,在浙江温州,又有一名女孩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不同的是,这次是在白天。
滴滴致命漏洞: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人们很难再相信它是偶然。
其实,在该车主作案的前一天,有另一名顺风车乘客投诉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开到偏僻的地方,下车后司机继续跟随了一段距离”,滴滴客服承诺两小时回复但并未做到,也没有及时针对这一投诉进行调查处置。
通过温州市公安局公布的案件核查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几点重要信息:
8月24日16时22分,被害人的永嘉朋友朱某某到永嘉县上塘派出所报案,同时朱某某称此前已与滴滴平台客服联系,客服称1小时内回复。
16时41分许,该所民警利用朱某某手机与滴滴客服沟通,在表明警察身份后希望向滴滴客服了解更多关于赵某某所乘坐的顺风车车主及车辆的相关信息,滴滴客服回复称安全专家会介入,要求继续等回复。
17时13分许,滴滴客服向该所民警反馈称赵某某在13时许预约了顺风车后已于14时10分许将订单取消,并未上车。民警质疑上车后还可以在中途取消订单,再次提出要求了解该顺风车司机联系号码或车牌号码以便于联系,未果。
17时36分,警方通过电话与滴滴平台进行联系,平台客服称需3至4小时提供查询结果,民警表示情况紧急后,滴滴公司同意加急处理。
17时49分,滴滴公司回电称需要提供介绍信以及两名民警的警官证等手续,后民警于18时04分通过邮件发送至滴滴公司。
18时13分,乐清警方收到滴滴公司发来的车牌(车牌号为川A31J0Z)及驾驶员信息。
尽管滴滴方面表示,此次案件中涉案车主提供注册的证件信息齐全,且经过审查无犯罪记录并在当天接单前进行了人脸识别。但客服处置流程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安全事件上调取信息流程繁琐僵化。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有用户爆料,嫌犯此前曾有图谋不轨行为,被用户投诉。
案发后,乐清当地一名女性乘客林女士曾称在8月23日下午,她搭乘犯罪嫌疑人钟某的车辆时,犯罪嫌疑人将其带到偏僻处意图不轨,但该乘客成功逃脱。随后她将此事投诉给滴滴平台,但截至案发都未收到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
滴滴在回应中证实了这一说法,“在该车主作案的前一天,有另一名顺风车乘客投诉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开到偏僻的地方,下车后司机继续跟随了一段距离”。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这原本是一起事先可以预防的犯罪,但滴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客服承诺的两小时内回复也未做到,没有及时处理该用户投诉。
整改后再出惨剧,称得上怙恶不悛
这次事件发生后,滴滴再一次做了自查并发布结果:全国范围内下架顺风车业务,免去两高管的职务。有人会叹息“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顺风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有的人也会要求严厉惩罚滴滴平台,这样的公司简直“以钱为重”,不把客户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倒闭算了。
这两种看法都无所谓对错,都只是反应了人们对事件的思考。但是,人们的安全感确实越来越少了。衣食住行乃是我们的基本需求,如果连基本的出行都不能保障安全,这自然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反应。
尽管滴滴平台给出了自查,但是全部下架、撤几个高管就能够平息人们的愤怒、焦虑、恐慌了吗?恐怕不能。人们在一次次目睹新闻事件的处理模式之后,对这些处罚措施已经毫无感觉,甚至是厌恶。就像是小孩为了吃到糖,一次次凭哭闹欺骗妈妈给自己买糖,后来妈妈再也不相信孩子说的话了,这招就不管用了。
试想,如果滴滴真正吸取教训、狠抓司机管理的话,悲剧还能重演吗?
如果滴滴有足够的责任心,在第一起恶性事件后,就不应该只是道歉和赔偿,而应该亡羊补牢,早去认真梳理漏洞,早去作扎实整改,这比道歉一万次、赔偿多少钱,都更有价值!
我们只听到企业要自我整改,管理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不严加监管,让那些一味扩张、无视责任的企业付出惨重代价?为什么不严厉追责,甚至考虑吊销此类公司的营业执照?
遇害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看到,在技术层面,体现出的是它对规则和常识的蔑视;在管理层面,体现出的是它视教训如儿戏、视生命如薄纸的傲慢,如果滴滴还有管理的话!
弱化的顺风车监管
无论是从平台审核,还是相关政策解读,顺风车的限制都要比网约车低很多。
在上一次河南空姐遇害后,用户发现在注册成为滴滴顺风车主时,只需上传本人驾照、本人或他人行驶证即可完成注册。
相比较来看,专快车的的要求更加严格。滴滴注册司机除了实行实名制、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之外,还有明确提示需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事故的前科。
据了解,此前滴滴针对专车司机会开办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全程采取封闭式管理,并在培训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培训的内容涵盖文化、业务、必备技能三个模块,包含安全驾驶、礼仪、沟通技巧、英语、载客实战技巧、服务标准、地理等。
随着滴滴单量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对业务推广的要求,一些快车司机在满足特定单数标准后也能申请升级专车司机,而之前的“封闭培训”、“军事化管理”成为一纸空谈。
平台、司机与租赁公司的三角关系也成为安全问题频出的原因所在。按照滴滴的平台模式,司机通常挂靠于租赁公司,并不直接与滴滴签署劳动协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削弱了平台对于司机的监管力度。
顺风车走向何方?
更多的分析认为,这一新兴的共享乘车模式在安全性上存在不可弥补的漏洞,即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意义,但考虑到司乘双方的安全性方面,无论是平台方抑或是政府方面都无法给出有效的保证。
作为一项天生带有“公益”属性的共享经济产品,顺风车在一经推出就受到相关政策的鼓励。在滴滴发展初期,快车业务一直在灰色地带游走,而顺风车则迅速地得到了交管部门的认可。从更严格的定义上来看,顺风车才是最符合共享经济模式的产品。
其次,滴滴顺风车属于C2C模式,车辆不属于平台,司机与平台不是雇佣关系,只能通过线上平台的注册和审核机制,如此,其的隐患可能性天然就要相对大一些,而且,只要这种模式不变,这种隐患就是不可真正消融的。但如果模式变了,那顺风车就不是顺风车了,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会极大缩水,这也不是社会和公众想看到的。
其实,只要是一个行业,一个门类,都有难以真正愈合的问题,所延伸的状态都可能与行业和门类的本质发生冲突。就先不说滴滴顺风车,就说其他民宿、共享充电宝、网约车等一系列共享经济产物在资本的助推下迎来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类似问题并不比滴滴顺风车少,只是恰好不在风口浪尖罢了。所以,无论如何,都需要重新思考共享经济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责任编辑:孟洋洋
您认为如何为顾客提供更加安全的打车服务?
关键词
你真的会防晒吗?夏季皮肤晒伤了该怎么办?
“人贩梅姨落网”登上热搜,广州警方称正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