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树斌案改判无罪 正义为何迟到这么久?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目前,聂树斌的母亲张焕纸已拿到了期盼了21年的无罪判决书。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目前,聂树斌的母亲张焕纸已拿到了期盼了21年的无罪判决书。
二十一年前被执行枪决的聂树斌应该想不到,他的案子在21年后,会拖成了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块“活化石”。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聂案也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无法绕过的一个“结”。这21年来,培根的一句名言经由公共媒体的反复传播而广为人知: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几乎每一宗错案的平冤,每一次正义的迟到,都会有人把这句名言再度重述。
聂树斌案21年后平反 凸显维权道路艰难
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鹿泉县人聂树斌因故意杀人、强奸妇女被判处死刑,同年4月27日被执行死刑。2005年,聂树斌被执行枪决10年后,疑似真凶王书金出现,舆论哗然。
司法公正是个最不能进行“数目字管理”的领域。对每一宗个案来说,公正没有99%,只有0%或100%。聂树斌案亦是如此,要么聂是真凶,要么他是冤案苦主。这中间,没有模糊地带。
支撑舆论21年对聂案坚持不懈围观的,是另一句法谚:“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它只会迟到。”我们只是没有想到,正义在这条路上走了21年。
对聂案来说,这条路走得崎岖而坎坷。
11年前,疑似真凶王书金出现,一时舆论哗然。而就在聂案的平冤曙光初现之时,“自我纠错之难”如一大块乌云,又将这片曙光层层包裹,无声无息。
乌云之下,是社会各界、法律人、媒体等持续的关注和喊话。坚持就是力量。2014年,最高法院指令山东省高院复查聂树斌案。异地复查的技术性处理,终令聂案得以推进。饶是如此,也是用尽了依刑事诉讼法所有可以延长的复查期限。
2016年6月6日,最高法决定依法再审聂树斌案。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依刑诉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6个月。再审聂案,也到了该出结果的时刻。
结局并不难猜,半年前,山东高级法院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剧透”,复查结论认为:原审判决缺少能够锁定聂树斌作案的客观证据,在被告人作案时间、作案工具、被害人死因等方面存在重大疑问,不能排除他人作案的可能性,原审认定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
证据不充分,已不能定案;再叠加证据不确实,聂树斌的清白已然浮现。
聂树斌案复查10年无果 依法治国还需在行动中诠释
中国在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中,由于法治松弛腐败严重,制造和积累了大量冤假错案。呼格吉勒图案和聂树斌案就是其中比较恶劣和特殊的两起冤案。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它们有个“真凶”在事后落网,并承认自己才是这两起案件中的凶犯,从而引起舆论关注。如果没有这个特殊因素,估计现在也湮没于历史陈迹。然而,即使有这个因素,河北高院在2013年9月对“真凶”的审判还是裁定此“真凶”非聂树斌案真凶。由此可见在这起案件中的阻力有多大。
这些年来,不断在媒体上“霸屏”的聂案,也激励了众多错案的平冤昭雪。舆论仍在期盼着,聂案也能写入平冤纠错的名单之中。在此之前,法律上我们仍不能称聂树斌就是冤案苦主。
当局现在倡依法治国,言法治,不过,百姓看多了权力腐败和胡乱办案,要让他们相信领导人能够扭转乾坤,国家真正要实行依法治国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对依法治国最好的启蒙和宣传,就是对积累的冤假错案,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冤案和错案,来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平反,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从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入手,让人们看到领导人真心要改革了,这个“天”要变了,不再是文革的“天”了。行动胜于语言,对依法治国,也理当如此。
不管舆论如何笃信聂案之冤,这个年代久远的司法之“结”,终归要司法系统自己来解。聂树斌案的标杆意义,已深深嵌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之中。
防范冤假错案,重在激活监督
聂树斌案虽然平反了,但是应该看到,这起案件平反的原因是偶然的,是王书金这个“真凶”或者“疑似真凶”落网、招供,并进入舆论视野后才成为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而无论是此案“真凶落网”还是其他案件“死者复活”,都是小概率的事件。然而,刑事错案的纠正不能依赖“偶然”。要明确推翻有罪生效裁判的证据标准。从“有错才纠”走向“有疑即纠”。
因此,防范冤假错案,重在激活监督,在责任追究方面也要“权责统一”明晰错案责任,对冤假错案的追责,要公开透明,主动回应社会关注。
聂树斌死的时候是21岁,为他平冤用了21年。生21年,冤21年。两个21年,整整两代人的鸿沟。
跨越鸿沟,需要有错必纠的勇气,需要有责必追的果敢。也唯有一个更公正、更文明、更权威的法治社会,才能不辜负每位蒙冤者、每个围观群众以及每一个公民。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聂树斌案
- 无罪
- 正义
相关阅读
台湾男子骂“TMD”国骂被起诉 法官引用鲁迅文章判无罪
说一句“TMD”也是违法?台湾一男子因为这一句被行拘。他不服又上诉,台南高分院法官引鲁迅《论“他妈的”》一文,认定是口头禅,并非骂...[详细]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