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举报人遭群嘲 凸显信息泄露之殇

近日,广西南宁的谢先生看到“天天吃旺旺 运气会旺哦”的广告语,因而购买了旺旺雪饼,此后他认为自己的运气并没有因为食用它而变好, 一气之下向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实名投诉。几天后,他的举报信在QQ群和朋友圈被疯传。
近日,广西南宁的谢先生看到“天天吃旺旺 运气会旺哦”的广告语,因而购买了旺旺雪饼,此后他认为自己的运气并没有因为食用它而变好, 一气之下向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实名投诉。几天后,他的举报信在QQ群和朋友圈被疯传。
人们以看奇葩的心态嘲讽他。媒体在9月底报道这则新闻之后,群嘲不仅没有改变,更是加剧,扩大到了全国,甚至有分析猜测他是想当网红。一个月后,媒体相继以“泄露隐私”为主题进行了报道,并且披露了该男子不堪骚扰和嘲讽,已经辞职的事实。这下,舆论纷纷变为谴责,要求追查到底,找出泄露个人信息源头。”透过反转的事件,感慨人情冷暖、黑色幽默是细枝末节,其反映出的市民投诉制度的诸多漏洞、弊端。
举报者信息被公开再次彰显信息泄露的危机
从旁观者角度出发,嘲笑、调侃谢先生的举动,可能是很多人的反应。习惯于隔岸观火的人,在社会中并不占少数,反倒是“较真”容易被嘲笑。然而,此事不仅显示了举报人保护制度的缺陷,还暴露了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恶果。信息泄露不仅在众多网络社交平台体现,教育、医疗、就业领域等也成了敏感信息的“泄露重灾区”。
在此次举报信被公开的事件中,虚假广告的噱头被舆论放大,有人认为“谢先生太傻”,这样的关注点恐怕让人寒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我都有可能像谢先生那样举报一些我们眼中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举报受理机关如何回应举报、作出裁定,要依据法律和规则,但不管如何,关键的是举报在程序上应得到公正、合理的回应。从谢先生的遭遇来看,受理举报的程序恐怕称不上公正、合理。
与其说此事是个案的偶然曝光,还不如说是信息泄露的必然。这起信息泄露事件,可以上升到群体权益得不到保护。举报信都被公开,让人“细思极恐”。此事所引起的负面影响远比普通信息泄露大得多,公众对举报制度和举报受理机关的信任也会因此有所削弱。
明明市民投诉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工具,却沦为鸡肋
许多地方都在实践“服务型政府”这个概念,所以轰轰烈烈地开通着各种市民热线。然而,这些热线往往又很鸡肋,很多问题不了了之,缺乏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追踪和监督。最后,特别畸形的是,不少地方政府部门都以“零投诉”为荣。然而,这是极不正常的,反而淹没了民意,完全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海南三亚的旅游“零投诉”就曾经引发过质疑。2012年春节,三亚的“春节宰客”事件引发全国关注,当地的官方微博却称春节期间“零投诉”,一派和睦的景象。讽刺的是,有记者尝试着给当地有关部门打投诉电话,却发现都无人接听,怪不得“零投诉”。投诉无门→零投诉→一切安好→有关部门的工作做得很棒,这样的逻辑实在让人无法苟同。实际上,市民投诉属于现代公共服务理论的概念,公民是政府的“顾客”,投诉是建立信任和合作的方式,调合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公共政策之间的鸿沟,强调对纳税人利益的重视。所以,接受投诉,并且解决问题,才是建设性的方式,反而是和谐的体现。而“零投诉”,则是对服务职能的扼杀。试想,倘若一家旅游公司的客服接不到一个投诉电话,恐怕不代表该公司服务质量卓越,反而该公司的老板们应该担心业务做不下去了。而目前的市民投诉,光有外表,缺少内涵和规制。
避免类似事情发生相关部门需尽快完善法律
对举报信的保护,是对举报人权利的尊重。举报人的权利,包括我们通常所指的举报权,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具体形式,因而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范畴。每个接受公民举报的国家机关都有义务就保护举报权制定规则。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就有着这样的规定:对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有关情况及举报的内容必须严格保密,举报材料不准私自摘抄和复制。显而易见,这项规定不只是为了保护举报人,也是为了防止举报信内容泄露,从而破坏证据,不利于调查核实和打击违法犯罪。
举报本身就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对国家机关的信任。当这种信任被打破时,就不能再发挥举报权的应有运用。正因如此,对于举报信的保护制度,就必须给公众绝对的安全感。不管举报的内容是否合理,哪怕是再荒唐的举报,也要尽到最基本的保护义务。
对谢先生这封举报信被公开的处理,问题不在广告语是否夸大,而在于举报人的信息随便被公示。首先就该彻查是谁将举报信公开的。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条例,加大泄密惩戒机制的力度,让举报有法可依,为举报人免除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举报
- 信息泄露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