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电脑就不是贫困生了吗?

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以是否买电脑来作为评定贫困生的标准,这样真的合理吗?
以是否买电脑来判定贫困标准不符合现代标准发展的需要
大四学生申请助学金生活补助,所有条件都符合相关规定,结果因为购买了笔记本电脑被学校拒发。这样的拒绝,看起来很残忍。但对于这所学校,其实有据可依,比如,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就规定,购买电脑不能算贫困生。而这所学校的《西安思源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也有类似规定。这就是说,从制度角度来审视,学校拒发小刘的助学金生活补助,也可以理解。
但为何在网上,却有很多人在批评与质疑呢?这主要在于大众的认知已经改变,而相关的制度规定却原地踏步。当前拒绝小刘领取助学金生活补助的相关规定,其实已经不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陕西省的暂行办法出台于2007年,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还是高档物品;但如今,电脑已经普及,价格也不断跳水,逐渐成为经济适用品,再加上很多大学生的作业、学习等都必须依赖于电脑,贫困生拥有电脑,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在电脑、手机普及的当下,电脑、手机的价格差距特别大,不能简单的列入奢侈品之列。六七千元的苹果手机可以算是奢侈品,两千元的笔记本电脑、几百元的智能手机显然就不能算是奢侈品。简单的规定买电脑就不能被评贫困生,无疑逼得贫困生在保障学习与享受贫困待遇之间二选一,这对贫困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是对他们的另一种歧视,这也是人们屡屡对高校规定贫困生不能拥有电脑的原因所在。更何况现实中有些家庭经济还可以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买电脑,却长期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如果只是没有买电脑,他们倒符合贫困生标准。
判定贫困生标准应综合各种因素 片面评定不可取
学生是否符合贫困生认定标准,不是按照有没有电脑来判定的,而是需要考虑多种综合因素,例如根据家庭的收入、经济情况、住房条件等来评判的。而至于是否使用什么“高档”物品,比如用的什么手机,有没有笔记本电脑,穿没穿名牌衣服,至多只能作为侧证参考因素。而且这些侧面佐证都是动态的,难以捕捉,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有的贫困学生“高档”物品,是便宜的二手货,又或是他节衣缩食、分期付款买的,那就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并不能以此证明他的家境如何。
谁能成为助学金的资助对象?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应该是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但实际上,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品质,还是贫困生的身份,抑或是生活的处境,其认定都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都不应该是僵化的,而应该有一个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长时段的观察,以判定其是否需要获得资助。那些真的贫困生,会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前提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同学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那些假的贫困生,即便能够提交家庭“贫困”的证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做出与贫困生身份不符的举动。所有这些的关键是,高校管理者、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是不是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了然于心。
贫困生判定标准不应拘泥于“套路”
目前,一些高校的管理流于“套路”——虽然也有相应的制度,但对于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以及制度执行是否会走样,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并不很在意。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思维支配下,认定贫困生就表现为一次性认定,表现为僵化的一刀切——只要拿出相关证明,就可以获得资助,只要违反了相关规定,就必须取消资格。至于每个个体背后有怎样的不同,以及材料上是否有弄虚作假,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并不关心,也缺乏足够的耐心。 我们常说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上不起学而辍学,那就得让每一个贫困生得到应有的帮助,享受贫困生应当享受的待遇,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惩罚。在认定贫困生标准上,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早该改一改贫困生不能买电脑的粗暴规定了,应当细化相关规定。即便是限制贫困生的电脑、手机等消费,也应仅仅是限制高消费,禁止价格昂贵的高配置品牌电脑和品牌手机,而不是一刀切的禁止买电脑和手机。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高校特别是辅导员,多花点时间和心思了解每一个大学生的状况,而不是基本上不与大学生交流、沟通,甚至连班级大学生都认不全。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电脑
- 贫困生补助
- 大学生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