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渐多 除了医保他们更需关爱

近年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更为严重的是,多数精神病患者家庭极度贫困,巨额的医疗费成为他们无法救治的巨大障碍。近日,国家出台了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但这些惠民措施要想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患者身上,并没有那么容易,要想彻底救助精神障碍患者,需要国家、社会、患者及其家人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2015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精神病患者本身的健康和救助,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不自觉地会引起所有人的关心。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引起的各类安全事件频发,威胁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正确的救助这些精神障碍患者,一方面可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他们对别人的伤害。日前,国务院发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将把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这些政策的出台,使贫困精神障碍患者有了医疗保障。
我国现在有多少严重精神病患者
目前,我国已将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疾病,列为严重精神障碍进行管理。这类精神障碍患者一旦离家流浪,将极大影响社会稳定。
截至2014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430万,根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07:1,有精神障碍家族史的占4.6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高达83.6%;18-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76.1%,患者贫困率达5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极为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贫困率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治疗依从性低,缺乏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国家对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救助政策
2004年,国家卫计委启动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2009年,国家卫计委又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随访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出台,提出要健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到2020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要达到8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特别是命案显著减少,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
目前,全国已有近1/3的省份,出台了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专项政策:北京市、湖南省长沙市实现了门诊患者免费服药;四川省则对门诊患者实行定额支付且不设起付线;江西省和云南省对贫困家庭患者实行免费救治;湖南省则将重性精神疾病救治救助工程,纳入该省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精神障碍患者为何人数呈上升趋势
我国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已经持续上升到25%左右,一度成为精神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
精神障碍患者为何越来越多?除患者自身身体、遗传等原因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增大、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因素,也成为精神疾病患者增多的诱因。在现代生活中,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正在像感冒一样普遍,令专家异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在这八成人中,有的病情加重,慢慢变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严重精神障碍的后果
一、影响人际交往能力。
精神障碍患者不论在家庭或在社会中,也不论是工作或娱乐,他们程度不同地丧失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一种情况是由于长期住院,使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退化,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之缺乏人际交往的动力,患者表现为不愿意活动或者是活动过多,在交往过程中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所以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及失败。
二、丧失工作学习能力。有的患者严重到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由于病症导致失业,辞职,丧失生存技能,不能满足自己和家人生活底线,贫困潦倒,受到社会遗弃和歧视。患这类疾病不但影响患者自己,同时也影响周围的人。
三、语言、思维障碍。患者通常具有语言交流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困难,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活动,导致患者不能理解他人所讲的意思,言语表达困难,不能完整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及传达自己的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由于精神障碍症状的影响,患者常常不能言语清晰地进行表述,有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用一些近似的语言和符号来代替语言交流。患这类疾病的人群在表达能力上有一定的障碍,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
精神障碍患者带来的问题
拖累整个家庭
在家庭中,一旦有人患上精神障碍,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正常的劳动能力,不仅病人本身异常痛苦,其所在家庭因医治费用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打击,也会陷入绝望境地,影响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
威胁社会安全
有些重性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治疗,患者家属不堪重负,难以承担治疗费用,疏于看管,往往任由患者在社会上游荡,造成精神病人伤人、杀人事件频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精神病人危害社会安全的事例盘点:
2004年1月7日,东莞市公共汽车总公司的一辆公共汽车被一名精神病患者劫持,撞伤2人;
4月20日,甘肃一名精神病患者在一小学校手持菜刀将15名小学生砍伤;
7月27日,长春市有一名间歇性精神病人在街上持刀劫持并杀死一位女性人质;
8月4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患者徐某在北大第一医院幼儿园持刀行凶,砍死一人,砍伤17人;
9月30日,患有精神病史的任聘教师刘某在湖南广宜中心小学行凶,造成4死9伤,65人被劫持;
10月30日,有10年以上精神病史的葛某,怀疑自己被医生当成试验品,手持利斧,冲进鞍钢某医院医生办公室,将午休的女医生郭某砍死;
12月3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刘某持刀翻墙闯入吉林某镇中心小学,砍伤正在上课的12名小学生;
12月26日一架从哈尔滨飞往厦门的飞机上,有一名精神病患者持刀以自杀相威胁,协迫飞机飞往台湾,后被制服;
2008年10月10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郑州市南阳肉联厂下岗职工刘某,因嫌邻居装修房屋躁音大,持刀将装修工人穆某杀死;
2010年5月19日云南省治益县盘江镇龙凤村有一位精神病患者,用自制梭镖刺死村民一人,刺伤两人;
5月23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里雍镇,有一精神病患者张某多次打人,致死一人,致伤两人,四年前他曾砍死自己的亲生母亲和妻子;
5月26日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一精神病患者用剪刀杀死自己13岁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丁某,然后从自家5楼阳台上跳下身亡;
2011年3月31日晚上8点左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发生一起伤害事件,留日大学生汪贝因向母亲讨要学费遭到拒绝后用匕首刺向自己的亲生母亲,经调查汪贝患有精神分裂症......
如何正确帮助严重精神病患者
家庭要早发现多关心
精神障碍救治大致有三种结果,最好的结果是患者痊愈;另一种结果是患者可以带症生活,通过2至3年的服药后,再次诊断病情;最坏的结果是患者各项功能衰退,丧失劳动能力。专家建议,如发现病情,家人一定要协助患者及时主动治疗。对于病情较轻,不必住院治疗的,患者家庭要在生活上、情感上、心理上进行抚慰疏导;对明显带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家人应带其进行强制治疗。
国家尽力完善相关政策
多出台一些政策,使严重精神病患者救助救治制度不断完善,以保障对严重精神病患者的帮助。
据统计,全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1.71张/万人口,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截至2015年8月底,已有11个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地区以市政府或多部门文件形式印发实施方案,部分试点地区已在加强患者救治救助、开设社区康复机构等方面出台政策。各地正依法推动综合医院尤其是县医院设立精神科或心理门诊,方便患者就近就医。但这些现有资源对庞大的严重精神障碍群体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应该开展定期筛查和随访,争取各方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支持。
社会不要歧视
严重精神病患者本来就身患严重疾病,社会大众不要冷漠地歧视他们,而是应该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帮助,并设身处地的尊重、关心、爱护精神疾病患者,一起努力营造理解、宽容、接纳社会环境,改善他们的境遇,让他们慢慢的融入社会尽可能的正常生活。另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可以同民政、工会及慈善机构,群策群力,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障碍患者救助面临的压力
精神障碍患者数量正日益扩大,多数患者家庭也比较贫困,再加上我国的医疗保障本来就各地不均衡,很难切实保障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救助,很多患者无奈放弃治疗。因此,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不得不面对医疗保障水平低、专业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等精神卫生难点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近五年的精神障碍患者救助政策,提出将把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和残联等部门,应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工作,并开展定期筛查和随访,以尽可能的将国家的救助政策惠及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精神障碍患者身上。
精神障碍患者要敢于面对 努力走出心理阴影
据了解,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不愿去定点医院评定残疾等级,也不愿领《残疾人证》,不想被打上“精神病人”的烙印。一些家庭将病人长期锁在家里,甚至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这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和社会稳定十分不利。
专家称,不领证,就享受不到免费领药、庇护就业等优惠政策,因此,精神障碍患者和家人应放下包袱,积极治疗,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保持心理健康小贴士
(1)要自知自爱:
选择对于合适的生活目标,不要因为力不能及而长期焦虑和不快。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不要妄自菲薄。
(2)要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生活总是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因此,应该以现实为基础来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整,确立可行的理想和抱负,使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不要好高骛远。
(3)要劳逸结合:
热爱劳动虽然是一种美德,但是也应该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让机体超负荷运转。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要郁郁寡欢,自我封闭,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热情坦诚与人交往,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5)善于解脱:
要善于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及早的从中解脱出来。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严重精神障碍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