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谜案告破,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8月27日下午,开始于28年前的一起连环杀人案最终告破,凶手高承勇落网,立刻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而在白银市一直以来“杀害穿红衣服的女人”的犯罪传说也最终得到证实。由于新闻报道伦理的要求,媒体对于凶残、暴虐的连环杀人案并没有很多细致的报道。
白银案久久未破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起诸如“南大碎尸案”这类已经成为都市传奇的悬案,白银案的知名度或许并不是特别高,然而对于从事刑侦或者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来说,白银案是压在胸口的一块巨石。
因为长期以来社会结构稳定,户籍制度严格,以及一些其他的社会文化原因,西方国家经常出现连环变态凶杀案在中国并不常有,但是发生在1988至2002年间的“甘蒙8·05系列奸杀案”(白银案)则是中国的少有的几件确定由连环杀手犯下的性变态凶杀案。
凶手在14年间,于甘肃蒙古两省前后作案11起,杀害11名受害者,并且行凶过程带有破坏受害者性器官等典型的性变态行凶特征。
相较于普通的刑事案件的罪犯,连环杀手对社会的威胁要大得多,因为大部分连环杀手的行凶动机并不是简单的、有固定目的的世俗化动机,而是“追寻”凶手自身内心一种的愉悦感,这意味着凶手在犯罪行为被强迫终止之前(比如被抓获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作案),自己一般不会停止作案。也就是说,每一个连环杀手对于社会都是潜在的定时炸弹,会随时引爆。
而且白银案中,凶手的连环杀人犯罪还伴随性变态行为,受害者多是反抗力较弱的女性,凶手行凶过程极其残忍,这一切会带来极大的社会恐慌。
所以当确定连续发生在白银市的几起奸杀案为同一凶手所为后,公安机关迅速并案,投入了大量的警力进行排查侦破。然而一系列无可奈何的原因,白银案的始终未能突破。这不仅是白银市或者甘肃当地的警方,整个中国的公安系统都经受着巨大的压力。民众的恐慌未能消除,而以讹传讹的谣言四起则更伤害了国家机关的声誉。
犯罪嫌疑人反社会人格障碍增加了破案的难度
高承勇1988年到2002年的14年间连续作案11起,强奸杀害11人。但是14年间,高承勇的社会关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居住的地方也十分固定,换句话而言,高承勇并没有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害怕而需要逃避,反而是继续正常地生活。与其他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类似,高承勇很大可能上也具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二轴发育障碍/人格异常类别B。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与一般犯罪类型的新闻报道操作思路类似,高承勇被抓以后,记者也采访了高承勇的亲人和周边邻居,试图用周边人的印象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犯罪人社会形象。长子对高承勇的判断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周围人对高承勇的印象是“话少”、“老实”“一个好人”。
如果忽略高承勇连环杀人的恶劣事实,高承勇得到的评价并不低。然而这正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可怕之处,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并不孤僻,也不会离群索居,给人特立独行的印象,相反是老实,温和,比如高承勇打牌输一万也只是“呵呵”笑。但是在犯罪时,则会是另外一种形象,凶残、暴虐,极度地反人性。像这种将自己的病态极度的隐藏,而如同普通人一般生活连环杀人案凶手也给了侦查带来很大的难度,除非有直接的证据证实,否则任谁也无法将之与连环杀人这种恶劣行径联系上来,高承勇也是因为现在技术的发展,才最终落网。
正义的审判,可能会迟到,但终将会到来
距离白银案第一次案发已经过去二十八年年,今天凶手终于被绳之于法,白银案的侦破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耗尽了几代刑警心血换来的胜利,很多参与此案侦查的老刑警在退休的时候都没能看到破案的那一天,带着自责的心情脱下警服。而他们的后辈,在二十八年的时光,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一步一步逼近真相,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面对无数的非议责难,为的,就是让法律的审判降临在每一个罪有应得的人身上。
正义的审判,可能会迟到,但终将会到来。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连环杀人案
- 杀人犯
- 案件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