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设商务舱,真的适合吗?

日前,有网友在深圳论坛里吐槽称,深圳地铁11号线开通运营后,设计了两种票价,一种普通舱,一种商务舱,商务舱价格是普通舱的三倍,导致每趟车两种不同价格的车厢,乘客出现天壤之别:一个空空如也,寥寥数人;一个车厢爆满,摩肩接踵。早在2012年深圳地铁提出,将根据不同消费层次,设置VIP头等车厢时,便引来大量质疑。现在看来,深圳地铁不为所动,只不过换成了“商务舱”的称呼。地铁设商务舱,真的适合吗?
地铁为公共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不合理
一方面,地铁本身是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资源,恐怕还享受着财政补贴而具有公益性质,不宜以特权或贫富为标准划分区域,提供差异化服务。
有人或曰:飞机、高铁也是公共交通工具,怎么可设商务座?与飞机、高铁不一样,地铁更是一个公共性服务平台,是绝大多数普通市民每日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在深圳,地铁已成为继普通公交以外,市民选择的第二大出行方式,恐怕不能在这个公共性服务平台上,制造人为的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一位网友问得好:如果今天地铁可以设商务舱,明天公交车是否也可以设“商务座”?
另一方面,在运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之下,设商务舱提供差异化服务,恐怕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目前,我国城市地铁普遍面临大客流的冲击,运力都很紧张,“沙丁鱼罐头”式的人贴人的车厢,已经很难满足公众基本的出行需求,哪怕是深圳也不能例外。在如此现实下,首先当然是履行好公共交通的职责,而不是搞差异化服务和收费。
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不应走完全市场化道路
据说,深圳地铁设商务舱是取经于香港。香港的地铁建设,到今天已经有差不多50年历史,是全世界不依靠政府补贴经费运行轨道交通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具有一套高效快速的轨道交通系统,市民出行便捷。而内地的轨道交通,又发展了几年?覆盖率又是多少?
如今,道路越来越堵,地铁越来越挤,城市的高速发展使交通设施不堪重负。当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无法满足公共出行的需求之时,保障群众的最基本出行需求,就应成为优先之选;私人化的一些需求(比如乘坐的舒适性)就必然要受到一定限制。
建造地铁确实花费不菲,但地铁可能是所有城市交通工具中最准时高效的,在城市交通运输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地铁对一个城市的价值早已溢出交通工具的作用,它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能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城市地铁还是一条“黄金通道”,地铁修到哪里,就能带动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商业、娱乐、餐饮等等,其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地铁向郊区延伸,可以形成市区居住空间的挤出效应,减轻市中心居住压力;甚至说它具有国防战略意义也不假。
所以,地铁不应该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即便是像北京市考虑地铁的运行成本,曾对地铁进行调价,也充分考虑了市民的承受能力,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政策稳定下来,不可能走完全市场化之路。
地铁商务舱去留应充分尊重市场需求
商务舱不论是去是留,都应以充分的市场调研、综合考虑为前提。如果要留,就有必要设法提高利用率,如需求量小的时候,减少商务舱节数;需求量较大时,再恢复两节商务舱,甚至还可增加。当然,有个规律人们也不应忽略:贵的餐厅肯定比大排档人少。商务舱空置率高、座位多,本身就是它的卖点。
客观来看,设置商务舱,丰富乘客选择,是件好事。地铁公司有盈利需求,在承担公共交通任务同时,也应满足市场需求。就像城市里有公交,也会有出租车和网约车,满足不同需求。车一多起来,马路资源必然紧张。不能因为公交具有公益性,且使用人数最多,就该为了保障公交通行,统统取缔出租车和网约车上路。然而采用适当手段进行疏导,如设置公交车道,这是必要的。所以对于地铁公司而言,商务舱可以有,但其管理配置,有必要变得更加机动灵活。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地铁
- 乘坐地铁
- 公共交通出行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