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环事故”是一人之责?

5月23日凌晨,上海中环发生严重车祸致高架路段翘起受损事故。事故发生下午,相关部门立即召开发布会,表示会进行处理。那么既然禁行,肇事货车又是如何开上中环路的?可以说司机无视禁止标志、顶风作案,可管理是否也存在疏忽?“中环事故”恰恰就发生在大整治期间,说明什么?
23日凌晨,上海中环发生严重车祸致高架路段翘起受损事故。在昨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长李俊表示,中环设计时,按照不通货车的标准设 计,车辆荷载载重20—30吨。事发时,两辆货车同时经过同一片梁,单辆车载重就达100多吨,超载50%至100%。
路政部门“神速”索赔
凌晨发生严重车祸,当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危机处置节奏值得肯定。突发性事故,尤其像大货车毁坏高架桥这种重大事故发生之后,公众都在问为什么,希望得 到确切信息,平复信息不对称的焦虑。上海路政局给出的答案是肇事车辆违规上路且严重超载,一篇题为《守法意识不强,交通短板中的最短处》的评论更是义正辞 严地指出,“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对类似违法违规行为的放纵,才导致了这次损失巨大的车祸!”官方信息表明,肇事司机负全部责任,路政部门甚至提到要向企业索赔,可谓“神速”。
理论上说,高架桥有设计承载限制,超过了就会有风险。大型载重货车普遍超重,一旦上了高架桥,会造成单侧载重过大,从而超过高架桥的承受力,成为桥梁的“隐 形杀手”。肇事车辆载重超过100吨,仍然违规上了高架桥,活像一颗“流动炸弹”,这种无视交通法规、漠视公共安全的驾驶员理当受到惩处,企业也当担责。 但是,若把“中环事故”简单地归结为违规司机的鲁莽行为,是否足够、能否服众?新闻发布会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上海中环路禁止通行货车。既然禁行,肇事货 车又是如何开上中环路的?可以说司机无视禁止标志、顶风作案,可管理是否也存在疏忽?
交通管理漏洞 追责直指一人?
一个大背景是,3月24日,上海市政府动员部 署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要求借鉴烟花爆竹管控工作的成功经验,严格执法、严管重罚。其中,高架道路行车秩序也被列入大整治范围。“中环事故”恰恰 就发生在大整治期间,说明什么?哪怕是犁庭扫穴式专项行动,当地的交通管理还是有漏洞。这个漏洞是否难以封堵?显然不是。限制超过一定载重的货车上高架桥 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交警现场执法、限高杆、违章自动拍摄、视频监控等都可以对货车司机形成震慑。想必没有哪位司机会无视驾照扣分,也没有哪一家企业不怕重罚。
而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为什么违法车辆能堂而皇之地上了高架?有没有办法把它及时拦下来?的确,深更半夜,让每个高架路口都有警察执勤,那不现实。但是,上海的交通管理技术是相当先进的,比如,车牌识别技术、云端大数据对比。如果技术力量和警力调配得当,对于大型车辆违法上高架这种危急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触发警情,通过机动出警做出及时制止。总之,对于货车上高架的的交通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应该有特别应对:能及时制止的,就要及时制止,而不是事后做出处罚,那可能已经晚了。与此同时,高架桥工程质量也成为公众怀疑对象。客观说,这不过是一种惯性反应,“大胆假设”而已。事实如何,有 待相关部门“小心求证”,在给工程质量“探伤”之后给出结论。
中环事件 我们需要一个责任清单
上海中环事件发生后,法者当被严惩,警力使用也当体恤。“中环事故”我们需要一份更全面的、详细的责任 清单,追责不应片面。同时上海作为“智慧城市”,应该向科技、向大数据、向机制要监管效率,通过强化企业责任、大件物流后台监控、等创新监管手段,实现关口前移、精准发力,把交通违法“怪兽”拦下来。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货车侧翻
- 交通事故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