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为何止不住电梯再“吃人”?

由于维修人员未能规范维护,导致一名女童大腿被划伤25厘米。21日发生在北京复兴门百盛商场的电梯伤人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再次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近年来电梯伤人、“吃人”事件屡屡发生,暴露出一些电梯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停运”。
5月21日上午十点左右,在百盛购物中心北楼四层,一名女童掉入电梯挡板内,导致大腿擦伤。
不论是北京还是深圳还是厦门等地方,近年来电梯伤人、“吃人”事件屡屡发生,暴露出的电梯设备安全形势严峻。除了造成伤亡事故,扶梯倒转、电梯门夹人等情况在各地也时有发生。
“马后炮”式监管根绝不了电梯事故发生
在公共安全上,责任心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然而,使用28年的电梯仍在运行、还在质保期内的电梯也能“吃人”、提前发现异常不采取措施……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电梯悲剧,暴露出一些电梯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停运”。
从楼房直梯到商场、地铁扶梯,电梯已经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上上下下”的重要交通工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然而,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不严、维保流程敷衍了事走过场、监管滞后、标准针对性不强……埋伏于各个环节的隐患导致电梯安全形势严峻。
且不说短期的监管仅仅能规避一段时间内安全事故的再度发生,不能长期保障群众的安全,单就电梯“伤人”事故而言,“马后炮”式的监管并不能缓解伤者的痛楚,反而只会让电梯“伤人”不了了之。而对于类似百盛商场这种使用28年仍运行的电梯而言,一时的监管只能够让商场检修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真正敲响电梯安全的警钟。
事后“加强管理”换不回已经逝去的生命,一次次看似严肃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也无法缓解伤者的痛楚,如何真正绷紧安全生产之弦,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心,不仅需要信誓旦旦的表态,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
第三方电梯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资质良莠不齐是其另一原因
目前中国大部分电梯由第三方电梯维护公司提供维保服务,但是这一服务模式同样隐含了巨大风险。首先第三方服务公司技术专注程度不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第三方服务公司往往同时维护多品牌电梯,不利于专业能力的积累和风险的防范。其次第三方服务公司难以维持多品牌备件体系。而其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品质难以保持和监管。最后第三方服务公司规模小,承担赔偿能力弱。一旦出事故,往往迫使政府出于维稳需要而出面解决。如果未来中国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逐步对于品牌厂商维保和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异定价,削弱第三方服务公司目前的价格优势。
电梯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以及OEM(厂家提供维保),道路漫长但是方向确定。由于涉及人身安全并且风险会随着梯龄而增大,电梯集中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度比家电更甚。而就北京电梯吃人事件就可以看出,商场中负责维护电梯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护电梯,但根据商场的规定,对电梯进行维护需要在商场报备,并且不能在营业时间内进行,而电梯维修人员没有报备,而且周围也没有安装防护措施,也不知道电梯出了什么问题,就下去检查,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防止电梯再吃人 需补上责任监管短板
“安全重于泰山”不能总用生命和鲜血来证明。杜绝电梯安全事故,就要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暑期即将来临,各大公共场所的电梯将迎来使用高峰。北京百盛商场发生的电梯伤人事件,再度凸显安全生产的责任心不能“停运”。有关部门不仅应抓紧排查类似的 “责任心隐患”,还要在执法检查、技术维护等环节多一点落实,少一些敷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底线,避免再发生充满血泪的教训。
而要让政府在安全博弈中赢得最终的胜利,需要监管方转变思维模式,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将群众的安全放在利益之后,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任何的事后“管理”对事故而言都是敷衍,对群众而言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小编看来,只有让“马后炮”式的监管转变为在执法监察和技术维护中的严格落实,让生产、维护和监管执行都绷紧安全之弦,才能彻底杜绝电梯事故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电梯伤人事件
- 商场电梯事故
- 电梯安全检查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