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泄题 还有公平正义可言吗?

近日,全国共有25个省份举行公务员笔试,4月24日晚,江西省“公务员联考泄题”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一时间,“公务员联考泄题”话题成为全国数百万考生最关注的事件。与此同时,媒体又曝出23日进行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泄题,考前数分钟,便有考题答案被传至网上。而在去年底进行的2016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也有考生举报考试泄题的情况,不到半年时间,竟连发多起涉嫌考试作弊案,考生更纷纷质疑考试的公平性。
公考泄题让公平正义伤痕累累
公务员考试具有特殊性。对组织者来说,考生是未来社会的管理者,需要优中选优,尤其是品德方面,更不能有半点马虎;对考生本人来说,这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通道,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几乎没有任何考试比 公务员考试更有“特色”。此次25省联考,规模空前。波及范围广、涉及人员多是本次泄题最大特点,仅仅两天,路人皆知。如此泄题,伤了谁?
第一,考生很受伤。有些考生提前看到了题目,甚至还收到了答案,但有些考生却是凭自己的真正实力去考试,泄题情况的出现打乱了本应该呈现的成绩序列。
第 二,公务员群体受伤。通过作弊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群众会认为公务员很多都是通过走后门、买答案才得以考过,太多 的人将蒙受不白之冤。
第三,群众很受伤。公务员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的人,关键时刻更是如此,一个作弊的人会一心一意为群众做事吗?
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社会稳定的根基。有些错误一旦造就,注定是无法挽救的。用这句话来形容公务员泄题,再合适不过。考试作弊损害的是社会公平,正是因 为很多人认为这个社会是公平的,才有人愿意去努力;因为相信公务员考试有付出就有回报,才有409.5万人报名。试想,如果社会不再公平,投机取巧处处沾 光,脚踏实地处处受制。谁还去努力奋斗、谁去创业?长此以往,“真”的越来越少,“假”的越来越多;务实的人越来越少,务虚的人越来越多。
考试作弊已呈现产业化趋势
无论古时的科考,还是现代的各种考试,都难免出现作弊。但过去的作弊大多为个体行为,而近年考场作弊则呈现出组织化、群体化特征,甚而升格为赚钱谋利的“生意”。一些考试培训及中介机构,更是将“保过”等作为广告卖点大肆渲染。
究其原因,或在于多年来对考试作弊的打击偏轻,导致参与作弊者的“行业惯性”依旧;同时,网络与高科技手段的引入,给作弊者提供了新的便利或窍门,也助长了当事者的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当下作弊已形成从器材生产、信息提供再到培训、散播谋利的黑色利益链,有些还捆绑在公司化的纽带上,无形中也培育了投机生存的土壤。
当群体意识对考场作弊不以为耻,还将其作为成功的“捷径”时,评估、选拔人才的公平竞争机制已荡然无存,而且,它也必将严重侵蚀社会风气。正因如此,在一些地方的高考考场,近年甚至出现家长集体围攻没收作弊工具老师的现象。更可怕的是,这种考试作弊现象还走出了国门,在美、韩和新西兰等国,近年都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作弊事件,有的人并因此获刑。在一次北美教育年会上,中国留学生作弊还成为热议的主题。
显然,日益蔓延的考试作弊不仅令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法则畅行,也让公平的人才拔擢机制失序失范,若任由其泛滥,整个民族的诚信价值观都将遭到沉重打击。
堵住作弊黑洞,不仅需要严刑峻法,更需要不折不扣的法律实施
若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下,考场作弊并未收敛,则无疑挑战着法律的威严。要真正堵住作弊黑洞,不仅需要严刑峻法,更需要不折不扣的法律实施,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绝不留后患。由此而论,近期发生的几起泄题与考场作弊案都应成为“作弊入刑”后的典型案件,让违法者付出法律代价,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而考试泄题及作弊事件的频发,其实也呼唤着考试安全防控的升级,需要标本兼治的药方。
因此,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要尽力去想办法挽回。一方面,揪出犯罪嫌疑人,并将其纳入法律的框架内来解决;另一方面,在一些泄题严重的地区重新组织考试,亦或者是统一重考。以后有关部门必须在命题、印刷、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切实履行责任,坚决避免考题泄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守社会最基本的底线。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试题泄露
- 社会公共安全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