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限童令”能否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从《爸爸去哪儿》开始,国内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数量增多,越来越多的“星二代”在电视屏幕上一夜爆红,拍广告、做代言、出席商业活动……在名利双收的背后,有隐私曝光的尴尬,有被过度消费的苦恼,还有被资本“绑架”的无奈。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严控明星子女参加真人秀。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限童令”能否为未成年人撑起一把保护伞,让真人秀节目回归正常轨道?
光环盖不住“成长的烦恼” 成名是把双刃剑
自亲子类真人秀备受观众宠爱之后,“星二代”似乎一夜之间被集结在了镁光灯中央。在“明星”光环的加持下,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成名的荣耀,同时也会获得烦恼。
成名之后,那些明星子女纷纷代言商业广告,轻松赚取商业利益,从而可能变得拜金而功利。他们甚至走进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接受媒体对其天真天性与私人生活进行深度“挖掘”,这很难说是那些明星子女真正需要的成长养料。
同时,他们也会影响更多未成年人与家长的价值判断,误导更多未成年人与家长追求一夜成名。节目中的儿童形象成为带有观众情感印记的消费符号,随着“星二代”曝光度的增加,逐渐成为公众“围观”的对象。
对未成年人真人秀这些做法,不少演艺界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这是为赢得收视率而没有良知地娱乐,是在让未成年人为电视台与节目制作机构赚钱,是在让观众消费未成年人的童真,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而“限童令”其实是为尚未成年的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保护他们不至于在小小的年纪,就被各种“秀场”炮制成被消费的商品,被熏染得太成熟、心机重。
限童不是禁童 剑指包装造星一夜成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限童令”无疑给明星亲子真人秀浇了一盆冷水,“星二代”霸屏时代或将由此终结。
其实,给跟风严重的明星亲子真人秀降火的呼声早已不绝于耳。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关注普通群众,避免过度明星化。同时提出,“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
同年9月起实施的新《广告法》也做出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
专家指出,“限童令”并非要限制“星二代”的未来发展,也并非取消孩子成长的平台,限童不是禁童,而是对儿童真人秀节目进行规范和限制,对节目设置门槛,让节目在制作和播出上有规矩可循。说到底,儿童类节目应更突出引导、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不能失去了应有的底线。确保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引导。“限童令”既是对名人子女的保护,也是对电视机前的儿童的保护。
孩子成长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 儿童真人秀节目需规范和限制
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是以收视率和纯娱乐为目标的,尤其是如今的真人秀在“挣快钱”的诱惑下,儿童权益受到很大的伤害,过度商业化、过度消费未成年人等等,给缺乏社会经验和认知的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孩子的成长有着一定规律,所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过早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成人的东西,带来的只会是童心的扭曲。在这股过度消费童星、炒作童星、包装童星的影响下,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一些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童星比;有些父母更是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类“童星培训班”,试图让自己孩子也能够一夜成名,更有甚者甘愿花费数十万元,只为孩子在一些节目中露露脸。浮躁的追星之下,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童年完全耗费在各类歌赛、舞赛、模特赛上,穿梭在各种考级考证的考场里。从这个角度来说,叫停亲子类节目是必要的,也是面对疯狂现状的迫不得已。只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安静成长,拥有自己独特的童年。
责任编辑:胡玲玲



- 关键词
- 儿童发展
- 真人秀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