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第94期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导语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那么你知道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以及活动是什么吗?那就跟着本安全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艾滋病日吧!

今天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Getting to Zero),副标题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介绍,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目前我国疫情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但部分地区流行程度较高;二是经静脉吸毒和经母婴传播降至较低水平,经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三是各地流行模式存在差异,中老年人、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四是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明显增多,发病人数增加。下面,就请您跟着本安全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艾滋病的常识知识吧!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世界艾滋病日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共抗艾滋,共担责任!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艾滋病的防治需要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对感染者的歧视。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志愿者行列中来,点亮象征参与、支持、理解、关爱的爱心红丝带,为抗击艾滋病作出贡献!

日期设立

世界卫生组织将历年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主要标志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稠带标志的意义:红稠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历史起源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设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艾滋病与你无关?这些知识你肯定不知道!

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已整整过去了 30 年。如今,我国乃至全球形势如何?在防控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大众观念是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呢?下面,本安全网专注于公共安全常识的小编为您解析。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仍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感染人数接近3690万,其中超过2/3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仅2014年,全球新发感染者就高达200万,且有120万人死于相关疾病。就我国而言,艾滋病新发感染者和病人数仍继续增加。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艾滋病目前正向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报告,艾滋病已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道路交通意外。

艾滋病可防可控可治

尽管目前艾滋病的整体形势较为严峻,大家应加强防范意识,但也不必过于恐慌。一方面,新发病例之所以越来越多,与之前检测量较低密切相关。随着检测量的增加,新发感染者的比例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艾滋病已经实现了可防可控可治。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在预防领域,随着宣传和教育力度不断扩大,大众对艾滋病的科学防范意识、能力逐渐增强。此外,不少医院在进行手术、胃镜检查等介入性诊疗之前,都会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以避免艾滋病的医源性传播。

在治疗领域,我国已制定相关政策,对艾滋病患者施行免费抗病毒治疗。这一举措有两大积极意义:

一是降低病毒在体内的存量和复制,降低死亡率;

二是降低感染他人的风险。

在治疗方面,目前我国的药物治疗水平已与国际同步。科学合理地用药可大幅降低传染性,实现“长期带毒健康生存”,其寿命可与所在地平均预期寿命相当。

公众认知尚存在误区

尽管我国在艾滋病宣传、防控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有不少人“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更是“畏而远之”,“蚊虫叮咬可传播艾滋病”等错误信息也频传。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何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还是人们对艾滋病普遍存在认知误区。今年的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为“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这标志着,要想消除公众对于艾滋病的恐惧感,改变对患者的冷漠态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努力的起点和基础就是,正确认识艾滋病。为此,我们走进北京地坛医院,特邀蒋荣猛医生带我们科学认识艾滋病,从而有效防范及治疗。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当人们被一种名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也称艾滋病病毒)的病毒感染后,该病毒就会攻击免疫系统中的CD4细胞,人体因CD4细胞受到破坏而导致免疫缺乏,进而出现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统称为综合征,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

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已有30年时间,经历了传入、扩散和快速增长的过程。与糖尿病、癌症等常见病一样,艾滋病至今仍属药物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艾滋病的根本认识已经发生转变,即从“世纪瘟疫”到慢性传染病。实践也证明,艾滋病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可防可控可治。

艾滋病主要有三类传播途径

从“南方的蚊虫叮咬传播艾滋”,到“出租车艾滋针头”,关于艾滋病传播的错误信息总是此起彼伏。那么,究竟哪些途径存在传播风险?哪些情况根本无需担心呢?跟着本安全网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传播途径共三类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显示,以下这些情况都属于可能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的高危因素:

1、无保护措施的阴道或肛门性交。

2、患有另一种传染性性病,如梅毒、生殖器疱疹、衣原体感染、淋病等。

3、注射毒品时共用污染针头、注射器及其他注射设备及药物。

4、接受不安全的注射、输血,以及未经过严格消毒的手术或穿刺等医疗程序。

针对最后一条,为了防范和避免艾滋病的医源性传播,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手术、胃镜检查等介入性诊疗之前,都会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对于感染者和患者,在检查或手术治疗后所用的器械、敷料、用品均会经过多次消毒或特殊处理以及做艾滋病抗体的常规检测。这实际上是为全体患者都提供了安全保障,大家无需过度担心。

这些途径不可能传播

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离开人体后会很快死亡,因此不会通过空气、一般的社交接触或公共设施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并不会导致感染。具体而言,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和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用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传播;蚊虫叮咬亦不传播艾滋病病毒。

蚊虫叮咬为何不会导致传染?

与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不同,艾滋病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前面几类疾病的病原体在蚊虫体内能够存活并繁殖,然后到达蚊虫的唾液腺,在蚊虫叮咬人类时,将含有病原体的唾液注入到人体内使人感染。但艾滋病病毒在蚊虫体内不能存活,它只存在灵长类动物体内,它在蚊虫体内常常作为食物被消化掉了。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另一方面,蚊虫的长口器犹如皮下注射针筒,但和注射器不同的是,蚊虫的食管与唾液管不是同一条管子。它从一条管子吐出唾液,由另一条管子吸入血液。血液的吸入是单向的,不会再由食管吐出来,这是与注射针筒的不同之处。因此,蚊虫在叮咬吸血时,不会将它已经吸到肚里的血(它的食物)再反吐到被叮咬人的体内。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切断传播途径是防范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重要法则之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样做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呢?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经血液传播的预防

1.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倡自体输血。

2.使用有正规来源的血液和血制品。

3.慎重为别人处理伤口。

4.远离毒品;避免静脉注射毒品;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筒;如果要重复使用针头/针筒,必须用漂白水和清水冲洗干净。

经性传播的预防

确保安全性行为,坚持A-B-C原则:Abstinence(禁欲)、Befaithful(忠于配偶,即只有一个性伙伴)、Condom(正确使用安全套,每次使用、全程使用、正确使用、质量可靠)。

经母婴传播的预防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要尽量避免怀孕;一旦怀孕,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终止妊娠;选择继续妊娠者应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阻断传播,产后要避免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规范治疗可与当地平均预期寿命相当

治疗艾滋病的关键是坚持用药。蒋医生指出,国家免费提供的艾滋病治疗一线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即使感染者耐受了副反应,但由于需要终生服药,有些患者也会松懈。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然而,艾滋病抗病毒药物需要终身按时按量服用。相关研究表明,依从性差和病毒学失败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依从性越差,治疗失败的概率越大。依从性差不仅会导致治疗失败,还会诱发耐药的发生,因此应该坚持科学用药。

从治疗效果上看,据医生介绍,国家目前发放的药物是不断更新的,并且药品都是国际先进的原研和前沿药品。如果患者能够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艾滋病也可以像其他慢性病一样终身携带,实现长期带毒健康生存,且完全可以活到当地平均预期寿命。

防艾首先是要反艾滋歧视

青年性行为传播艾滋病,近几年来越来越高频率地见诸报端。回头看全国艾滋病疫情数据,青年学生感染病毒大幅度攀升的另一面,是全国范围内疫情总体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更加突出了低龄化性传播艾滋问题的严峻。

毋庸置疑,相对于传统艾滋传播渠道,如输血卖血感染、静脉注射感染、母婴感染等,大中学生男男性行为等,已成艾滋病毒传播新的典型特征。相比起已得到相对有效控制的前者,艾滋感染在学生群体中的激增,也提醒着防艾须针对新形势进行有效布防,不能再对这一“多发区域”漠视或是回避。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就眼下而言,性传播被普遍认为艾滋病毒传播重要渠道,但在此类传播中同性传播占到多大比例,仍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社会理应当摒除对男同性行为成传播主渠道的歧见。

但现实中,艾滋借由青年性传播常见,跟教育缺失紧密关联:在防艾教育与性教育对接、反艾滋歧视等方面,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做得不够。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多所学校的随机调查就显示,90%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不知如何正确预防。有的高校还拒斥防艾宣传社团与活动,性教育也处在畸缺状态。而多方位防艾教育的缺位下,学生群体对性行为的风险认知和主动防护意识必然不足。

而社会包括高校中遍布着的对艾滋患者的歧视,也成了反向激发因素。《艾滋病防治条例》保护艾滋病感染者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仍有些学校禁止已知的学生艾滋感染者住宿舍、在食堂吃饭等不会导致传染的行为,甚至将其劝退。最新建立的卫生部和学校的疫情通报政策,本便于学校参与对艾滋病的防控。可如果承担教育之责的学校都不能彻底消除艾滋歧视基因,那恐怕会刺激高危群体回避和隐瞒艾滋病状况。

这些人群在这样的压力可能就会在社交或性关系中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病情,从而增加传播艾滋的风险。但社会所要反思的问题则是,而是整体社会对于艾滋的歧视是否会形成一种负面激励。

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为何还在歧视艾滋患者?

在此背景下,针对艾滋传播的新特征,高校和公益组织、卫生机构等都应积极投身到防艾工作中来。对高校来说,首先就要营造去艾滋歧视的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性行为“风险口”,并以相应课程设置对接引导之需,也完善心理互助、关怀性救济。而卫生部门、公益组织等,也不妨通过关怀本位形式、“进校园”方式提升学生防艾意识。而政府则要致力于消除艾滋患者就业等面临的各种歧视与障碍。

艾滋病并非洪水猛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传染病,而其在年轻人中出现多发趋势,也是对以校园为阵地的防艾教育的鞭策。而防艾教育,首先就是要祛除艾滋歧视等方面多方努力,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多方努力,防艾才能避免“局部溃堤”的危险。

佰佰延伸阅读:艾滋病预防及相关常识


责任编辑:杨赓

结语
艾滋病防治已不是单纯的医学难题,而是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破解艾滋群体生存困境,需要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需要加强科学普及,更需要法律为他们撑腰。人们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也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收到成效。当务之急,是要将《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到实处,使艾滋病毒感染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你认为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会和艾滋病病人和谐相处吗?

不会

说不清

62.5%
不会
25%
说不清
12.5%
  • 关键词
  • 艾滋病防治
  • 艾滋病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


  • 评论
  • 评论
0人跟帖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耕地的羊

您还可以输入200

关闭

往期回顾

编辑热推

有种猝死专找年轻人!了解这些能救命
第454期  有种猝死专找年轻人!了...
业界 | 果加智能携旗下产品亮相第八届...
科普 | “一带一路”到底是啥?最详尽...
曝光 | 震惊!男子多次“含蟑螂”下馆...
流言 | 富氧水可以为身体补充氧气?
品鉴 | 防滑砖不防滑怎么办,教大家一...
大事件 | 邯郸初中生被同学杀害

热门排行

KBOF车载空气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