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笛涉毒事件揭示当今娱乐圈的假恶丑

11月25日网曝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迷笛音乐学校学生聚众吸毒,不少学生被警方带走。今日,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声明称,前日,民警两次去该校宿舍对学生们进行尿检,并分两批带走共10余位学生。迷笛音乐学校表示,此次发生此事件,迷笛学校的管理者应负全部责任并真诚道歉!同时,学校也会给孩子们改正的机会。
2015年11月25日,有网友爆料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迷笛学校被警察突袭尿检,不少学生被警方带走。对此,迷笛学校校长张帆回应称,的确有十余名学生被带走,不过对于这些犯错的学生,学校也给了他们极大宽容:“我们盼望他们尽早回归学校,继续学业。”他也告诫学生们不要接触毒品,“只有音乐才是解药”。
迷笛涉毒事件始末
11月25日有微博网友称:昨夜的迷笛学校似乎很不平静,据一些在校朋友称,来了七八辆警车,三百余人接受尿检,不少受检人员被带走。
对此,张帆校长表示,的确有十余名学生被警方带走:“基本一个宿舍的,还有另外几个别的宿舍的。”
对于学校的纪律,张帆坦言:“迷笛学校一向校规严格,宿舍管理老师每天都会检查每个宿舍房间,宿舍楼晚间按时关楼门和熄灯。学生即使是在宿舍内吸烟都是要被问责和处罚的。发生吸大麻的事件很不好,但我们也要给孩子们改正的机会,我们盼望他们尽早回归学校,继续学业,因为只有音乐才是良药。”
在张帆看来,18-20岁的孩子抽大麻其实是出于好奇,都应该从批评教育的角度出发,宽容并原谅他们,采取拘留的方式很不妥,如果没有爱和同情,仅用强制手段只能舍本逐末。因此,学校不会严格处罚这些学生,但会给他们开会批评教育。
至于乐迷们最关心的迷笛音乐节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一问题,张帆表示,“应该不会”。他还给记者发来迷笛音乐节的《观众手册》图片,上面白纸黑字写着音乐节禁止毒品。他一再强调,迷笛音乐节从最早期就倡导拒绝毒品的健康生活,这是他们的一贯主张。每届迷笛音乐节的《观众手册》的封二上都会有相关提示和主张。对此,张帆自信表示,“欢迎警方来音乐节上验毒”。
迷笛校方发声明致歉
以下为声明全文:
前日,民警两次来到我校宿舍对学生们进行尿检,并分两批带走共10余位学生。今天上午10点,学校办公室接到民警的电话通知:因考虑到这些学生是初犯且改错态度诚恳,本着对他们批评教育的原则,这几位被带走的同学均被从轻处罚,他们将于近几日内返回学校。
迷笛学校一向校规严格,负责宿舍管理的老师每天都会检查每间宿舍,宿舍楼晚间按时关楼门和熄灯,学生即使是在宿舍内吸烟都是要被问责和处罚。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所有学生都会得到校长的手机号码,学生们和校长之间一直保持着关于生活、学习的无障碍的沟通。此次发生此事件,迷笛学校的管理者应负全部责任并真诚道歉!
同时,学校也会给孩子们改正的机会,我们应该从批评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待这些孩子,宽容并原谅他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两天,学校接到很多涉事学生家长的问询电话,家长问的最多的就是:孩子走时穿的暖不暖?孩子在里面会不会挨打?要关多长时间?我们回答都是:对不起,没有管理看护好孩子,都是我们的责任!您放心,孩子离校时都穿好保暖衣服了。北京的警察办案是文明的,孩子不会受委屈。昨天有几家媒体问发生此事对迷笛音乐节的举办会不会产生影响,我们的回答是迷笛音乐节从最早期举办时就倡导拒绝毒品的健康生活,每届迷笛音乐节的观众手册上都会有相关禁毒提示和主张。
最后,感谢大家对孩子们的关心和问询,迷笛学校的校训是:少年人生,自创前程。我们盼望那几位学生尽早回归学校,汲取教训继续学业,因为只有音乐才是良药。
青少年吸毒案例诱因分析
这两天,迷笛音乐学校学生涉毒事件该让我们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敲响警钟。其实,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案例每年都有发生,那么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吸毒的呢?本安全网专注于校园安全常识的小编整就理了青少年吸毒案例诱因及分析,希望同学们看了之后,一定要引以为戒,做一个远离吸毒的好孩子。
吸毒诱因之一:无知好奇。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有位青年董某,听说毒品能让人舒经活络,便萌生了试一试的念头。岂料,再也不能自拔。最终,他为筹集毒资而抢劫出租车,被绳之以法。由于对毒品的无知,有的女孩子听说吸毒可以减肥,竟信以为真,结果生命逝去的速度比体重减轻的速度还要快。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等念头,一些青少年认为“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我不信它有那么神”、“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探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
北京的花季少女刘某,一向活泼好学,还是高三年级的团干部。她知道自己的一位同学吸毒之后非常好奇,从打听同学吸毒后的感受开始,逐渐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最后,也尝试起吸毒。第一次吸毒后,她的感觉并不好,她详细地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感觉。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她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辍学出走,为筹集毒资进了歌舞厅,直到被送进强制戒毒所。
吸毒诱因之二:上当受骗。有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中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毒品贩子为躲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陷阱,把青少年一个个拉下水。这些陷阱有花言巧语、请客吃饭、递烟、诱骗服用掺有毒品的食物饮料等。青少年常常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毒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六亲不认,更何况牺牲少年儿童!
广州的高二学生李某,无意间碰到原来的一个邻居,那个邻居其实是个毒贩。李某被毒贩拖着进了饭馆,两扎啤酒下肚,二人无话不谈。毒贩给了李某一支装有毒品的香烟,李某吸完后感到有些不舒服。毒贩于是告诉李某这是专门为男性制造的香烟,有强身壮阳的功效。两人第二次见面时李某又抽了一支“壮阳烟”,感觉似乎不错。这样,毒贩在两个星期里不断免费提供“壮阳烟”给李某,直到李某成瘾,自己掏腰包买“烟”。李某从此成为这个毒贩的固定“客户”。有对毒贩子夫妇,利用赊账供毒的方式,诱骗了76名青少年吸毒成瘾,不但榨干了他们的钱财,还致使其中4人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这些青少年至少犯了三个错误:一是缺乏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未能提高警惕,轻信谎言断送了大好前程,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二是发现自己吸毒后,缺乏主见,意志薄弱,没能及时向人求助;三是没有向公安机关报告,使毒贩逍遥法外,危害社会。
吸毒诱因之三:误将吸毒视为“时髦”。有些青少年认为吸毒时髦、气派,是高档消费和富有的象征。甚至认为“好吃的,吃了;好玩的,玩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差不多都见识了,抽就抽点,不枉来到人世一”。许多青少年就是这样尝试着吸毒的。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吸上,就把父母辛苦积攒的家业很快抽光,并最终断送自己的性命。
柳州的歌厅服务生张某,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疯狂的音乐节奏中摇头不止,他知道那些年轻人服用了最流行的“摇头丸”。在张某和旧日的同学一起聊天时,他从大家的议论中感到似乎大家挺羡慕的。张某认为服用摇头丸是新生活方式,是时尚的表现。于是,这个17岁的少年也开始服用摇头丸,不仅如此,他还大张旗鼓的向周围的朋友吹嘘。
海南的一个富家子弟莫某,时常看到进出老板俱乐部的一些生意人吸毒,这些人挎着女郎,开着名车,看上去十分潇洒。莫某认为这就是高档生活、高档消费的标志,于是也开始吸毒。最后,他不仅盗卖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房产、汽车,还因引诱同伴模仿“有钱人的生活”而犯罪。错误的人生观导致许多年轻人误将吸毒视为时髦,最终断送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前程。
吸毒诱因之四:来自周围的不良影响。许多年轻人染毒是来自周围的不良影响,坚决拒绝这种不良影响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必将酿成大祸而危害自己或他人。
有一位戒毒者在叙述自己的吸毒史时说:“一次,一位朋友给了我一支香烟,并用手指挑了很少一点白粉放进去。我想这么一点点是不会上瘾的,就接过来抽了,当时只感觉到恶心呕吐。第二次。我又抽了一支,这次找到了感觉。谁知道这一尝出味道,就上瘾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没想到这是致命的一口啊!”
有位少女12岁时就跟母亲学会了吸毒,14岁时就不得不出卖肉体以赚取母女二人吸毒所需的费用。在戒毒所里,女儿开始醒悟,母亲却利用强制戒毒期满的机会,骗取了女儿仅有的1000元戒毒费,一去没有音信。毒瘾缠身的这个女儿,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在一次毒瘾发作时冲向一辆正在行驶中的出租车。虽经抢救她自杀未成,但是她的脸上却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由于同学、同伴、同事、亲属吸毒的不良影响而导致吸毒的青少年,每年都有许多。他们在最初发现自己置身不良影响的时刻,没有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这为日后种下了祸根。事实上,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向禁毒和戒毒机构举报自己周围的贩毒吸毒者。
吸毒诱因之五:受挫后逃避现实。一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不好、高考受挫,以及待业等不顺心的事引起精神苦闷,情绪低落,试图以吸毒麻醉自己。这种不积极的心态,其结局只能是登上“死亡快车”。
何某从小到大,学习一帆风顺,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然而,班上转来的新同学成绩更好,直接“威胁”了他第一名的地位。何某开始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还没考完,新同学领先5分,于是何某的自尊心受挫,面子上挂不住了。在考最后一门功课时,河某孤注一掷,采取作弊的形式,结果,不仅作弊败露,而且名誉扫地,处分、检讨接踵而来,一直过于顺利的何某被悔恨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无法承受和面对这一切,于是逃遁在毒品的梦幻中,使这个伤心故事又演绎了一幕悲惨结局。
贵州小老板齐某,由于经营失败,产生了悲观情绪,整日唉声叹气,心烦意乱。听说吸毒可以产生欣快感,可以忘却苦恼,他于是主动寻求毒品,终日沉浸在吸毒后的幻觉中。齐某不仅自己吸,还让媳妇吸,两个人以吸毒麻痹自己,一时忘却经营上的种种烦扰。结果,家产荡尽,二人流落他乡。
人生谁人无烦恼?问题是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事端,首先要设法寻找正确的途径去解决,而不能沉溺其中,自暴自弃。
吸毒诱因之六:不正常的逆反心理。有的人是为了给吸毒者做出戒毒的榜样,不信吸毒戒不了而吸毒;还有的是想要证明自己非同一般而吸毒。这都是因为有一种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妻子吸毒后屡戒不能,丈夫见她那乞求毒品失魂落魄的样子就说:“怎么就那样没有出息,我抽几次,然后戒给你看”。可是,这位丈夫抽了几次后,不但未戒掉,反而与妻子一同沦为瘾君子。
一个搞贩运的个体老板也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他这样自述:“我老去海南。湛江做生意,那边的老板不少都吸粉。解放前那些抽大烟的,一解放,不让抽,不都照样戒了?我一打赌,真的抽上了。可是,抽上之后还真的戒不了。我过去看那些吸粉的人,为得到一点粉不管不顾的样子,实在想不通,它怎么就戒不掉呢?这完个是自己控制的事情嘛。后来轮到我自己,真的知道实在控制不了的。”
这种“你不让我干,我偏要试试”的逆反心理,不服气、不甘心、不认同的较劲儿心理,在许多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你说毒品可怕,我就不怕;你说吸毒难戒,我就吸一个给你看。正是这种逆反心理,促使一些年轻人自己跳进了火炕。
辽宁一家企业的职员宋某,因老板说一旦吸毒无法戒断,于是产生了想要证明自己可以戒断的念头。可是,当他真的产生毒瘾之后,就再也无法自拔。赵某也是当着朋友的面吹嘘自己可以戒毒,他是甘肃的一个青年店员,自吸上毒以后,几次自行戒毒也没有做到。他进戒毒所后感慨地说:“盲目地逆反真是害人。逞能、耍英雄真的没有必要。不然,我也不会到这地步!”
迷笛涉毒事件让娱乐圈整体蒙羞
近年来,涉毒事件屡见报端,昨天又爆出迷笛学校十几名学生被抓。吸毒当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本安全网小编想表明的态度是,这十几名小学弟跟他们的前辈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这两年不断有娱乐圈名人涉毒犯事,据媒体统计已至少几十名演员、导演和编剧从因涉毒被抓。越来越多的娱乐明星纷纷栽在毒品上,近期几乎成了除大量贪官落马之外,另一类公众有一定预期感的“人事新闻”。
涉毒的娱乐明星多了,对他们个人事业的影响是小事儿,更让人忧郁的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不,这十几名迷笛音乐学校的学生还没出名,就跟他们的前辈学上了吸毒。
演艺明星已成当代社会最名利双收的群体之一。世间的长期和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发达社会的政治重心相对削弱,娱乐重心不断强化。在有的发达社会,顶级娱乐明星的收入和社会影响力都可谓登峰造极。这样的进程在中国似乎更加明显。
西方发达社会对娱乐明星的“管理”已比较成熟,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错事面临的惩罚是什么,规矩渐成。相较而言,中国的明星们是这个国家现代娱乐业开拓的一代,他们面临的竞争不规则,压力蛮大,但也“更自由”,获得的“特权”更多。中国公众对娱乐明星的各种丑闻是非常宽容的,社会也没什么能对他们施行有效管理的机制,他们的成长更多靠“自觉”。
成龙是中国禁毒宣传形象大使,他的儿子房祖名如今被查出藏有100余克毒品大麻,这个极端例子像是娱乐圈惊人尺度的缩影。
中国的娱乐市场尚不太成熟,既审美,也多少有些“审丑”,这进一步降低了娱乐明星犯道德错误、乃至违反法律的成本。
现在法律站了出来,严厉追究涉毒的演艺明星。但仅靠法律来管这个行踪和生活方式都极具个性的群体,显然是不够的。道德必须在这里同时入位,它应当发挥作用。
像有的明星吸毒被抓获释后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透出了他不会从自己的周围社会获得很大压力,他周围的人不会因此而给他重新打分。
佰佰延伸阅读: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责任编辑:杨赓



- 关键词
- 毒品
- 吸毒
- 禁毒
- 明星吸毒
- 青少年吸毒
相关阅读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