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15时许,桂林医学院临桂校区发生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经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临床诊断病例89人。
据悉,临床诊断病例89人,学生84人,食堂工作人员5人,目前所有病人均在桂林医学院附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住院留观治疗,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未出现重症病例。
事件发生后,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赵乐秦、市长周家斌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救治病人,依法迅速查明事件原因。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何翔带领临桂区、桂林市食安办、教育局、卫生计生委、食药监管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到桂林医学院二附院现场处置,指导开展事件原因调查和救治工作。桂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在调查情况,初步判断此次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下一步,桂林将立即启动食品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加强学校和旅游团餐食品安全隐患排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福建福鼎市官方8月21日通报了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截至当天13时,已收治81名患者,目前已有22人离院回家。
据通报,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在福鼎市百胜双岳工业区盈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21日上午接到报告后,福鼎市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福鼎市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组织相关科室专家展开治疗,集中医疗力量迅速处置。
据福鼎市医院反馈,福鼎市医院急诊科从凌晨2时20分左右到13时已收治81名患者,患者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部分患者有呕吐感,无重症患者,患者病情平稳、没有生命危险。
通报称,目前已有22人离院回家。福鼎市疾控中心正对采样的标本进行检测。
据了解,此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源于20日晚盈浩工艺制品工厂暑期工欢送晚会,晚会有用餐环节。21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有部分员工因感身体不适,到市医院接受治疗。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中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包括食物中毒,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疾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等,与食物有关的过敏性疾病,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等。
2008年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表明,我国食源性疾病以微生物病原为主,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
200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共收到食源性疾病事件406起,累计发病8385人,死亡50人。在病因明确的244起事件中,按事件数统计微生物病原约占54%,按患者数统计,微生物病原约占74%。微生物事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他依次为沙门氏菌、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
按事件发生数统计,集体食堂为首要的暴发事件场所,其次为家庭和宾馆饭店。但按死亡人数统计,家庭所占比例最高,超过七成。查明原因的食品暴发事件中,植物类食品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而食用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统计还显示,5月至10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9月为高峰。
目前,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已覆盖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人口约10亿。我国将力争在两年内建立起覆盖各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理。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1]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责任编辑:孟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