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根腐病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侵害引起的病害,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这种病原菌只侵害草莓。菌丝生长温限5~30℃,22℃最适。草莓疫霉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病土和病菌传播。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病株、土壤、农具、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后中柱变红色,腐烂。卵孢子在土中可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地温6~10℃是发病适温,地温高于25℃,即使水分多,发病也少。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常年连作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增多,越冬遭遇冻害,生长势减弱,一般黏性土块比沙壤土易发病。
1、长期化肥当家,果树首当其害
多年来长期施用二铵、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复混肥等化学肥料,破坏了土壤,给果树造成很多灾难性的问题。一是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不少果园有机质下降到0.6%以下,有益生物菌失去生存环境,有害病菌繁衍成灾,根系受真菌的侵害,造成烂根死树。二是因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影响根系健壮生长。三是长期化肥当家,造成土壤严重酸化,特别是砂石山地区锰中毒现象日趋严重。四是长期氮肥过量,造成枝条徒长,大小年结果严重,树势虚旺而不壮,腐烂病严重。五是长期重视大量元素,忽视中微量养分施用,土壤中中微量元素严重枯竭,生理病害严重,果品品质下降。
2、大量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农家肥,造成烂根死树
西红柿根腐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苗床内传播主要是带菌的土壤、肥料、农具和浇水等。病菌从幼苗伤口侵入,再借雨水、灌溉水传播。高温、高湿宜于此病发生。苗床连茬、地面积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多、农事活动造成根部伤口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西红柿根腐病发病条件:
1、初侵染源是在病残体上的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
2、逐步的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侵染。
3、定植时土壤温度过低,不利于根系生长,影响根系活力,为病菌初侵染创造了条件。
4、前期生长过快,骤遇连续低温,造成根系受冻,利于发病。
5、定植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连阴雨天气不及时放风等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根腐病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根腐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成株期叶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S曲线型,初期病情增长缓慢,中期发展迅速,后期平稳。叶部病情与病菌密度、气象条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关。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