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叶斑病如何防治

防治病害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果园积水,尤其是部分水田和低洼地区果园,需防止局部积水导致烂根和诱发病害。

果树病毒专用加上锌肥兑30斤水,果树病毒专用稀释2次,间隔7到10天再用药,同时喷雾方案:靓果安30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喷雾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一、预防方案:

1、开花抽稍期:使用靓果安的3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喷雾2次,每次间隔10天。(保花)

2、生长期:使用靓果安300-5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喷雾。

3、果实生长期:使用靓果安300-50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有机硅进行定期喷雾4次以上,基本每次间隔10-15天。

4、采果后:使用溃腐灵200-3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进行喷雾1次。

1.农业防治。

(1)清除病残体:收花生时,尽可能将病残体或落叶收集起来,作牲畜粗饲料。播种前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以消灭病害初次侵染源。

(2)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小麦作物隔年轮作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2.药剂防治。

在花生生育期内,自始花起根据病情每10~15天喷1次药,连续喷2~4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75升,能达

到预防和控制病害发展的效果。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波尔多液200倍液(硫酸铜:生石灰:水为1∶2∶200)。生育后期不要喷施多菌灵,以防诱发锈病。采用进口的12.5%“消斑灵”每次每亩32克兑水60升,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共喷两次,防病效果达85.81%,而且不会诱发后期锈病的发展。还可应用抗枯宁500倍液于6月底至8月中旬,每15天叶面喷施1次,每次用药75毫升,共喷4次。并在第一次叶面喷药时用100升药液灌墩,防治效果最好。

葡萄叶斑病在植株生长中期,叶片出现红褐色至黑色斑点,数量由少到多,多在叶脉间发生,呈角状,直径1~2mm。圆叶葡萄的病斑直径可达2cm,病部边缘常变厚。如果一叶有数个病斑,周围变黄色。

1、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中等毒)使用500-1000倍液 喷雾 (保护性)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注意喷雾均匀,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5~7天喷药1次,可以喷药2次;宜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在葡萄上安全间隔期为1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拌种和土壤处理时每季最多使用一次。

2、18.7% 丙环·嘧菌酯 悬乳剂(低毒)使用750-1250倍液 喷雾(保护 治疗)。

3、500克/升 异菌脲悬浮剂(低毒)使用60-90毫升/亩 喷雾(保护 治疗)安全间隔期:14天。每季使用最多次数:3次。

1、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株上采种。

2、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入冷水中预浸4~5小时,移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3、避免在低湿地种植豌豆,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还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1、栽培防治:栽培防治的目的是减少蕉园的孢子数量和蕉叶周围的湿度。周年病叶组织(孢子源)应定期清除。用镰刀割去病叶、枯叶。在旱季尽量清除所有病叶,使种植园在下一个雨季来临是干净的。香蕉地块要设计成确保排水迅速和空气流通。种植密度合理,以改善喷药覆盖度和增加蕉园内空气流通,使蕉叶迅速干燥。

2、生物防治:重点防治时期:抽薹开花期,即自苞片张开后即开始喷药保护幼果。

3、化学防治:喷施的杀菌剂应包括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由于香蕉叶片蜡质层很厚,在喷施杀菌剂时通常加入香蕉油,以增强杀菌剂在香蕉叶片中的渗透性。

保护性杀菌剂应在病原菌感染前用药。当病原菌已感染蕉叶应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可杀灭在斑点和条纹阶段的叶斑病病原菌,但不能迟于晚期条纹阶段施药。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