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植物病害原因

植物在病原物的侵害或不适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理机能失调、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植物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作物和林木的病害大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患病作物能引起人畜中毒。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往往因病害严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大肆开垦植被、盲目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大体上有两大类:

1、由于不适宜环境条件引起的,称为生理病害,其病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和水分、土壤、肥料等。

2、受到生物侵染引起的,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它的因素有病原物、感病植物、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病原物侵染植物,植物不一定发病,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植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抗病能力强,则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因此,选择抗病品种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是防治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要提高植物的抗性和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就需要利用园艺手段加强管理,主要包括土、肥、水、修剪等的管理。由此可见,以上两类病害的预防都需要加强土、肥、水等的管理。

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称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无传染性,称非侵染性病害(见植物病害)。

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中的80%以上,历史上森林的许多毁灭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细菌对森林的为害远比真菌轻,已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只有杨树细菌性溃疡病(Xanthomonas popul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引起花叶病和枯斑,但很少为害裸子植物。类菌原体于1967年首先发现于泡桐、桑等植物的韧皮部细胞中,现已知它能引起几十种木本植物的病害,其中包括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美国榆韧皮部坏死等。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过去认为是病毒引起的许多林木病害多与类菌原体有关。森林中最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桑寄生、槲寄生和油杉寄生。它们寄生于林木枝干上,可引起肿瘤、枯枝或全株枯死,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经济林为害尤大。线虫侵害苗木和林木根部,引起肿瘤,或侵入输导组织引起枯萎。各种病原物侵入林木后,即在体内扩展,其中多数都只导致局部性病害,有些如病毒和类菌原体等则往往扩及全株,造成系统性病害。病原物在自然界主要依靠风、雨和昆虫等外力进行传播。有些病原物如桑寄生的浆果为鸟类所喜食,种子经鸟类消化道后仍能保持正常的萌发能力,因而能随鸟类传播。

1、真菌

一类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在菌丝内有隔膜,把菌丝隔成多个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多数具细胞壁。有些真菌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都为异养型,寄生(除少数外多为兼性寄生)或腐生。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孢囊孢子(有的具鞭毛,可游动,也称游动孢子)或分生孢子(从菌丝体上或菌丝体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外生孢子),以后者较常见。有性生殖可产生各种有性孢子,其中有经过配子囊直接交配形成的卵孢子和接合孢子,有产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或在担子上形成的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的世代交替过程。无性阶段产生的无性孢子可连续多次产生,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有性阶段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以后,有性孢子只产生一次,多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一、种子带菌

种子是病毒病、菌核病、早疫病等多种病菌越冬、越夏场所之一。种子带菌传播病害既是长途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近距离传播的重要方式。种子上携带的病菌,有的是寄生在种皮内,有的附着在种皮上,有的是混在种子中间。由于种子的数量少,病菌较集中,所以消灭它们也较方便、容易。目前,很多菜农不重视这一工作,所以,种子带菌仍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苗床带菌

秧苗带菌主要是由育苗环境感染造成的。育苗床往往多年固定不动,育苗床土也多年连作,病菌积累得就更多,有的苗床从蔬菜种植地块内取土,或是施用带病菌而又未腐熟的农家肥,都会使苗床带菌。因此,苗床带病菌是秧苗受病害侵染的主要原因。

三、秧苗带菌

在分苗和定植时,既没有经过严格的挑选而淘汰病菌,又没有集中进行喷药、浸根等防治病害措施,定植后又不及时检查、发现和拔除病株。这都会使带病菌的秧苗在田间生长,很快发展成为发病的中心。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