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生活防骗 > 药品谣言

2017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汇总发布内容包括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媒体辟谣情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食药监总局近日集中发布的谣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部分谣言在网络上仍“余威未减”。这些谣言涵盖肉食、水果、饮料、蔬菜、食油、茶类等多个食品门类,呈现三大特点:“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常用词汇,微波炉、牛奶、鱼腥草、自来水中的氯等都被贴上了“致癌”的标签;在时令季节,西瓜、黄瓜、柿子、枣等果蔬经常无辜“躺枪”,每逢热销季节,“西瓜打针”“无根豆芽有毒”等谣言就会死灰复燃;虾、蟹、鸡等肉类食品经常被造谣者以变种、变异为噱头疯传网络,并生成多种版本。

常见的药品谣言有下面这些:

谣言一:“生男妙药”改变人体酸碱度可生男婴?

只要几百元一瓶的“生男妙药”就能保证生出男婴?类似的产品宣称,其原理是在女性备孕期间通过调节酸碱度,从而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真相是:任何药品或食品可以帮助提高生男孩几率的说法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人为地改变身体的酸碱度,可能还会引起其他的连锁反应。例如引起代谢紊乱,极可能得不偿失,甚至产生畸形儿。

谣言二: 藿香正气水被疑“有毒无效”

今年八月份,网络上一篇名为《藿香正气水的真相》的帖子被热转,主要观点是:藿香正气水不但没效果而且还有毒。一直以来,藿香正气水被看作是预防中暑,治疗呕吐腹泻的良药,主要由藿香、陈皮、白芷、茯苓、半夏等中药组成。如今,藿香正气水 被质疑“有毒无效”,是否成立呢?

识别保健品谣言的五大方法:

1、不提功效:相关部门在批准保健食品时,通常是以产品原料命名。例如,葛根胶囊,说明其主要成分是葛根,而不像“五行化糖胶囊”出现“化糖”这样代表功效的字眼。

2、统一批准文号:2003年6月以后保健食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有固定的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或‘国进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

3、小蓝帽标志:正规保健食品左上角要有小蓝帽,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要注意看食品的外包装,上面会有“蓝色草帽”标志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4、包装12项注明:每个保健食品包装必须注明以下项目:名称、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分、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使用方法、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储藏方法、执行标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卫生许可证号,缺一不可。

舌尖上的谣言,该治治了

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邀请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食药类谣言怎么破?

权威医疗信息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二次加工”,从而披上谣言的外衣,脱离事实轨道。在提升公众“健康思维”这件事上,传播者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专业的“健康辅导”,要遵照规范的信息把关流程,避免造成偏差和失真。

那么在谣言传播的时候,一者是作为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手,不要轻易去点击,更不要传播,防止传谣,更去信谣言。二者是要勇于揭露谣言,谣言止于智者,可不是吗?一旦发现其是谣言,要勇于与传谣言者做斗争。三者是有关部门更应该及时跟进,去阻止谣言的传播,这也很关键。

食药监局破谣言,网络谣言严重危害食品安全。食品谣言泛滥成灾,很大程度上源于造谣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偷换概念,甚至刻意抹黑,诱导消费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而一些消费者又常常缺乏科学判断。

猪肉里有钩虫,煮不烂”“低钠盐=夺命盐”“化了又冻的雪糕有毒”……这些与食品有关的谣言看起来有图有“真相”,在网络上和朋友圈内广泛传播,让不少人胆战心惊。昨天,在东城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暨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东城区食药监局出面辟谣,工作人员在现场利用科学实验将谣言个个击破。

谣言危害到底有多大?

第一,不断突破“七条底线”,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之下,造谣和传谣的人,时而起哄,时而挑衅,时而点火,时而打压……网络“水军”已经成为一股潜藏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暗潮,利用或制造热点事件,炒红他人从中牟利。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