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公共场所安全 > 被困电梯

1、 电梯的机械故障:它由运动部件之间卡死、安全钳动作、曳引力不够、包闸皮磨损使包闸臂动作不到位等原因构成。

2、 电梯的电气故障:它由电气安全开关动作、控制柜电气元件或电气线路保护、人为程序设定、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信号使其误动作、电线老化等原因构成。

3、 其它:如停电、缺相、供电电压不稳或机房、井道进水造成电气线路短路等原因,

国家在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中,把人员被困排在危险可能性的第五位,从设计、制造、安装过程给予充分的考虑。当电梯因故突然停止运行时,人员被困在轿厢中,相对电梯的其它部位而言,轿厢是安全的。

根据国家规定,电梯必须每年定期由特检所实施安全技术检验,(简称:定检)合格后发证方可使用。在定期检验的技术项目中,其中有7个项目是与应急救援有关的。主要是钥匙、救援通道、电话、应急照明、慢车移动装置。目前,我市有少数电梯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某单位的电梯,只有轿厢与机房的电话,而未购置五方通话装置,这样就容易造成被困人员得不到极时救援。

1、 拨打贴在电梯上的使用管理人电话

如果前面的紧急对讲机打不通,就要看电梯里面有没有贴有使用管理人电话。如果有,打给使用管理人,告诉他困在哪一台电梯。

2、 按电梯里面的紧急对讲按钮

这个紧急对讲一般是和监控室或保安室相连的。按紧急对讲按钮,如果通了,直接和保安说困梯了,保安肯定会马上通知主管,主管则会通知维保单位来救援。而且,保安还能同时通过视频监控看到你目前的情况。

3、 拨打96333

96333是广州市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的电话。打这个电话,由他们通知维保单位过来救援,也是可以的。

4、 拨打贴在电梯上的维保单位电话

如果电梯里没有物业电话或使用者电话,就要打给维保单位了。告诉他们自己的详细地址(哪个小区或哪个单位,因为维保单位面对几十上百个单位,不知道你是哪里),告诉他们自己困梯了,马上过来救援。

被困在电梯里面是不会因窒息而死的。

每部电梯在出厂前都配备有通风孔,并且必须满足GB7588标准的要求,该要求已被详细,严格的电梯通风规定所涵盖,这首先从源头上为公众提供了保证。如果你被困在电梯轿厢中,请先冷静下来。因为停电后风扇不工作,但通风孔仍然存在,但轿厢与外界空气相连,但电梯通风系统是正常的。

困在电梯中的人实际上是对电梯本身的紧急保护措施。如果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则电梯的第一反应将停止工作,并且错误不会继续。如果电梯超载,则重量平衡系统将在并行运行中停止电梯运行。如果电气控制系统或牵引系统发生故障,则会激活机械安全保护系统,例如汽车滑轨,顶部,限速器和安全夹。电梯轿厢连接到轨道。

如果有人被困在电梯内,必须首先冷静下来。因为电梯有限空间内的氧气量有限,并且当身体平静时,身体消耗的氧气更少。不要一直在同一位置,由于缺氧而窒息。实际上,电梯轿厢不是完全封闭的空间,没有窒息的危险,因此公众不必担心。

被困电梯,这些地方也可以申请赔偿

山东出台的《全省电梯责任保险和“保险+服务”工作实施指导意见》还规定,乘客困梯造成延误高考、中考或资格考试的,每人保险额度分别不得低于3万元、1万元、0.3万元。因乘客困梯致使延误乘坐飞机、轮船或火车、汽车的,每人保险额度不得低于相关改签或退票损失费用的2倍。

不仅南京,在整个江苏省,还有重庆、山东等地,被困电梯15分钟或30分钟以上也可以申请赔偿,根据被困时长,最低赔偿金额大多在200元至500元不等。

不过,重庆规定,发生电梯滞留事故理赔时,乘客须提供相关的证据,包括监视记录、报案记录等客观证据。

《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中规定,维保单位应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接到电梯困人故障报告后,维修人员及时抵达现场实施救援,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抵达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1小时。

1、 远离门的区域

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因为当救援人员提供帮助的时候,他们通常需要打开门,如果在靠近门的区域,可能会不小心从电梯门掉落。而且,更为罕见的情况下,故障的电梯可能会自己打开,如果有人靠在上面,就可能在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掉落下去。

2、 耐心等待

有时候,等待救援可能是非常漫长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你因此而紧张,就可能使你做出错误的决定。你可以尝试和周围的人聊天,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一直等待救援的出现。

3、 不要试图用力打开门

许多被困在电梯里的人可能会想办法撬开门,这是非常愚蠢而又危险的一种行为。因为当前的人们根本就无法知晓自己被困在哪一楼层,撬开电梯门了以后,人们又可能会尝试爬出去,这又可能会使人掉落,从而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