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疼痛
肠套叠会引起严重的腹痛症状。这种腹痛一般表现为绞痛,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只有在肠套叠得到缓解之后,绞痛才会停止。有一些患者甚至会因为这种病引起的疼痛而出现休克症状。
2.血便
这种病还会造成患者拉出血便,而且患者出现的血便并不是黑色的,看上去会很粘稠,比较像果酱。当出现血变厚,说明患者已经非常危险了,这个时候患者很容易肠坏死,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3.腹部包块
肠道叠也会造成腹部出现巨大的包块,用手摸可以直接摸到肚子里有一个硬块,并且摸硬块的时候会感到剧烈疼痛,这一般就是套叠部位。
4.恶心呕吐
它还会引起反复的恶心呕吐症状,患者会什么都吃不下,就算喝水也会引起呕吐。而呕吐又会反过来加重套叠症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在生活中,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是比较多的,肠套叠的治疗应因人施治,不同的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在生活中,对于婴幼儿的相关肠套叠,可视病情选择结肠注气整复以及手术整复来进行相关的治疗。
2.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其实比较多,成人肠套叠多有诱发疾病,我们应该针对病因进行相关的治疗,对于有些患者,我们应该采取相关的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对于我们的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我们还可以采取一般治疗的办法,在生活中, 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应给予禁饮食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3.对于肠套叠,我们可以采取相关的灌肠法治疗,对于那些可以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最好采取相关的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探查情况决定,对于那些无肠坏死者行手术复位治疗。
孩子肠道出现套叠除了肠道的生理和少部分遗传因素外,其他诱因可通过日常护理得以避免的,减少病症的显现。
1.饮食合理
小儿摄取的食物量要合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对胃肠运转不利。孩子进食辅助食物时,根据其肠道的吸收特点进行,以免消化紊乱,此外孩子冷暖也要注意,可减低孩子胃肠痉挛的出现。
2.不要盲目用药
一些妈妈担心孩子体内会有蛔虫或者寄生虫等,就给孩子吃药物,如果用药不当,扰乱肠道的蠕动功能,因此应该给孩子做过检查,听取医生的建议后,在用药,以免带来危险。
3.发现苗头立即就诊
肠套叠如果遇到诱发因素,可能再次出现,家长要注意了。当以往的症状重现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西医病因: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功能性因素:如某种原因(食物、蛔虫等)的刺激引起肠管痉挛和蠕动失调。②解剖因素:如最多见的回肠与结肠套叠,两者肠管的口径不同,又呈直角,以及回盲瓣的病变皆能诱发套叠。③病理因素:肠管本身的各种病变,如肿瘤、憩室、紫癜等均可诱发。成人套叠多与肠管器质性病变有关。
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中医病因:
主要因乳食不节,气滞血瘀。胳脉受损。气血违和。经脉失调、或久病入络,凝瘀症积,脏腑气机不得宣通,而发为本病。
肠套叠是一种急症,属于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外科疾病,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之相连的肠腔内,并且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疾病。
一般来说,典型表现是腹痛,呕吐,还有腹部包块以及便血等等。对于肠套叠的婴幼儿或者是其他成人可能也有早期是不能进食的。主要通过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为主。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有肠坏死风险,还要手术治疗。
经过治疗,病情恢复之后可以吃一些流质的,无糖的饮食,然后后面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但应该吃一点没有渣子的,好消化的东西。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